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遊樂園行業分析報告 >> 遊樂園發展現狀

遊樂園發展現狀

2018-08-02 09:42:35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二胎政策的落地,兒童經濟在我國掀起新一輪的熱潮,同時也刺激了遊樂園市場的發展。截止2016年我國一定規模以上的遊樂園有730多個,其中占地超過1000畝的有60多個。以下是遊樂園發展現狀分析。

  遊樂園是現代旅遊業發展的主體內容之一,也是未來旅遊業發展的重要趨勢。隨著中國旅遊從觀光型向度假型轉變,遊樂園發展前景廣闊,這一新型的旅遊休閒產品,將逐漸成為人們及兒童休閒娛樂的主要消費對象。

  據國家旅遊局資源開發司不完全統計,1989年全國人造景觀只有30餘處,經過20餘年發展,全國至今已累計開發了主題公園旅遊點2500多個,投入資金達3000多億元。目前我國平均每省市擁有20個主題公園,有些省份達50多個,一座城市擁有多達10個主題公園的現象亦不少見。2012年各地新建的主題公園超過了100家,而且在交通不便、遊客相對較少的二三線城市也有大量主題公園分布其中。2015年-2016年已開業及在建的主題公園就有約40家,其中15年開業的重大項目 包括浙江安吉的Hello Kitty主題樂園、安徽和山東的方特東方神畫樂園等,而16年上海迪士尼、各地的萬達主題樂園等也將陸續開園。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中國每年0-14歲人口數量規模呈現上升趨勢,據報告大廳發布的《中國兒童室內遊樂園行業發展現狀與十三五規劃研究報告》中顯示,有80%的家庭中,孩子的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30%-50%。作為家長,「80後」「90後」正在成為消費的主體,他們的消費觀念相比上一輩更加隨性,育兒觀念也更偏向於精細化,對生活品質也有更高的追求,而這正是商場的機會。

  通過對遊樂園發展現狀分析,圍繞著孩子這個消費群體,購物中心也樂於不斷更新,儘可能囊括更多的消費場景。很多購物中心也觀察到了兒童業態的價值,研究報告中顯示,兒童業態在購物中心的占比在2011年左右為5%,到2015年上升至15%,而最近一年,增速還在加快。

  在2016年購物中心兒童消費業態品牌榜中,占比最高的是樂園和零售這兩種業態,前者為購物中心帶來了增量客流,這是其他業態不能解決的,但在2010年前後,全國能為兒童樂園提供場地的購物中心不到20家。如今,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心已經嗅到這個絕好的商機。對於兒童樂園來說,進入一個好的購物中心,意味著每個月可以獲得30-40萬的收入,每年利潤近百萬元。

  據報告大廳《中國大型遊樂園行業發展現狀與十三五規劃研究報告》指出:我國主題公園的占地及投資規模盲目擴大問題顯現:全國一定規模以上的遊樂園有730多個,其中占地超過1000畝的有60多個,超過1萬畝的有10個;投資額超過億元的142個,超過20億元的12個,投資額最高的達100億元。縱觀東部沿海地區,幾乎每個一、二線城市都擁有一個或多個遊樂園,部分三線城市也不惜投入巨資建設遊樂園。

  我國遊樂園的空間分布極不均勻,東、中、西部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東部11個省、市擁有的遊樂園數量占到全國的58.08%,中部地區8個省擁有的遊樂園數量占全國的23.33%,西部地區12個省、市、自治區擁有的遊樂園數量則只占到全國的18.75%。

  通過對遊樂園發展現狀分析,現在國家正在飛速發展中,城市越來越大,高樓越來越多,玩伴卻越來越少,家長擔心孩子安全不敢放其出門,玩具雖然不少,但孩子心中依舊孤單;如今的兒童從小就面對著起跑線的競爭,智力開發、身體成長、心智培養、性格塑造一個都不能缺,既要玩耍,又要學習,所以遊樂園發展趨勢只會越來越好。

  綜上所述,遊樂園的發展是國民生活條件提升的表現,而作為遊樂園的開發者也應該結合市場、綠色、節能等,以特色、服務贏得更多遊客。誰能先搶占市場先機,就意味著掌握了利潤最高、競爭最小的黃金髮展時期。筆者相信我國的遊樂園會發展的越來越好。以上是遊樂園發展現狀分析。

更多遊樂園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遊樂園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