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至9月,質檢總局組織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開展了兒童及嬰幼兒服裝等16種產品質量全國聯動監督抽查。
兒童及嬰幼兒服裝:
質檢總局抽查了10個省(市)400家企業生產的400批次產品,檢出44批次產品不合格,不合格產品檢出率為11.0%,抽查合格率為89.0%。
本次抽查未發現重要安全項目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和甲醛含量不合格情況,不合格項目主要包括纖維含量、pH值和縫紉強力等。
從企業規模看,抽查的大、中和小型生產企業分別占抽查企業總數的4.3%、14%和81.7%,抽查合格率分別為100%、94.6%和87.5%。
從歷年抽查合格率看,2012年為87.0%、2013年為90.5%,2014年為89.0%,2015年為89.9%,2016年同比上次抽查下降了0.9個百分點。
從抽查結果看,河北和安徽等2個省未發現不合格產品,北京、江蘇、浙江和山東等4個省(市)不合格產品檢出率在5%和10%之間,福建、廣東、四川和湖北等4個省的不合格產品檢出率高於10%。
本次抽查涉及的產業集中區包括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和河北等5個省,共抽查了288批次產品,占本次抽查的72.0%,不合格產品檢出率為10.4%,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6個百分點。
現如今,人均消費顯著提高,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小孩兒的在服裝商的開銷投入越來越高,嬰幼兒服裝市場年增長速度將超過18%,以下是嬰幼兒服裝市場現狀。
目前嬰幼兒服裝廠家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除少數具有相當生產規模、自動化程度較高、擁有先進加工生產設備的大中型企業外,多數企業的規模都相對較小,加工設備比較陳舊,自動化程度低,還有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小企業。所以目前行業內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參差不齊,產品的質量也是差異較大。
據中國童裝協會2006 年統計,目前我國年產童裝46 億件,占全國服裝總產量的近 10%,其中嬰幼兒服裝的數量也十分可觀。然而數量雖多,現有的產業結構卻決定了在這些商品中,大部分還屬於中低檔產品,一些「三無」產品、無標生產、游離於政府監管之外的產品仍然充斥市場。但可喜的是,近年來嬰幼兒服裝產品質量在不斷提高、產品檔次明顯提升。在行業發展中,一批大中型骨幹企業和集團通過技術進步和實施品牌戰略進一步增強了產品競爭力和市場知名度,培育出很多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嬰幼兒服裝品牌,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 BABY-Q、BOB DOG、麗嬰房、小豬班納、銅牛、英氏等。這些品牌的嬰幼兒服裝產品在款式、做工、面料方面基本符合新型消費群體的購買需求,具有較好的市場美譽度。
許多嬰幼兒家長在選購商品時,首先認準的便是品牌。針對這類消費群體的需求,很多大中型嬰幼兒服裝企業都在策劃有助於個性化品牌發展的營銷策略,確定不斷滿足顧客需求的經營理念。根據市場的需求,企業在實施品牌營銷策略過程中更加注重品牌終端市場的研究和開發,在策劃品牌服務營銷策略上不斷開拓、創新,通過現代市場營銷理念的實施來鞏固品牌經營的基礎,從而促進自己的品牌快速成長,把企業做大做強。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12年中國0-3歲嬰幼兒服飾棉品市場已達到了近500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15年中國嬰幼兒服飾棉品市場仍將以19.7%的高速繼續增長,高於童裝的平均增長速度。當然,有市場就有競爭,以下便是嬰幼兒服裝競爭分析。
我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嬰幼兒服飾生產國,但據統計,目前國內超過半數的生產廠家均處於無品牌狀態,且多為以加工和貼牌進行運營的小企業,這樣就極易導致品牌建立和產品質量上的問題;也正是這樣的原因形成了中國消費者對國內品牌、產品信任度低的致命傷。同樣,這樣的現狀也為國外優質品牌進駐中國市場,及爭取中國消費者的青睞埋下了伏筆。所以,當前嬰幼兒服飾行業的市場集中度較低。
目前國內嬰幼兒服飾的品牌競爭主要是少數國內知名品牌和相對較多的國際優質品牌的競爭;儘管在這種主要競爭下仍有不計其數的小牌、小廠共同參與,但基於中國社會消費水平和消費意識的漸次轉變,相信沒有品牌美譽度保證和質量支持的廠家會被漸漸淹沒,甚至淘汰出蓬勃發展的嬰幼兒服飾市場。
而在產品競爭方面,隨著消費者對品牌認知的累積,及對科學育兒方式愈加深入的了解,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功能性已成為國內嬰幼兒服飾業產品競爭的核心。普遍來看,目前活躍在國內市場的大多數服飾品牌在衛生與保健功能的設計和開發上已相當成熟,基本能夠滿足當代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外觀的設計和材質的選擇就繼而成為各大品牌爭相占領的「重要高地」。新一代的父母群體,在審美和消費上都有著與上一代完全不同的理念,他們追求個性、憧憬時尚,所以一件「內外兼修」的服飾產品才更有可能脫穎而出。
事實上,幾乎每個行業都會有默認的市場領導企業或品牌,他們占有最大的市場份額,在價格變動、產品更新、渠道拓展和促銷活動等各個方面起帶頭作用。而嬰幼兒服飾行業競爭結構的另一大明顯特點則是無明顯的市場領導者。這從側面說明,該品類的行業競爭仍十分激烈,且主要競爭參與方實力較為相近;同時表明該行業市場仍有非常可觀的潛力和空間有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