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蔗糖行業分析報告 >> 2015年我國蔗糖行業現狀分析

2015年我國蔗糖行業現狀分析

2015-09-24 17:07:23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分析我國蔗糖行業現狀了解到,近幾年,蔗糖市場遇到了不小的「麻煩」。一份調研報告顯示,食糖價格從2011年的7700元/噸,下跌至目前的4300元/噸,跌幅近50%。下文是2015年我國蔗糖行業現狀詳情解讀。

2015年我國蔗糖行業現狀分析

  廣西是我國最大的蔗糖生產基地,全國超過六成的糖產自這裡。2014年,廣西蔗糖價格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低迷,已經跌破了每噸5000元的成本價。

  要讓遭遇「內外交困」的蔗糖產業儘快走出寒冬,必須要出台相關措施支持蔗糖產業、嚴格控制食糖進口及提高食糖進口關稅,同時讓糖料實施目標價格管理儘快落地。

  2011年以來,由於食糖進口關稅偏低,國家宏觀調控弱化,「洋糖」巨量進口嚴重衝擊國內市場,加之國內種蔗、製糖成本上升,國內糖業全面虧損跌入「寒冬」。糖價從2011年每噸7700多元跌至低谷時的每噸4000元。

  當前,糖價雖有回暖趨勢,但仍然難以徹底改變我國蔗糖業步履維艱的困境。《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我國糖業生產在土地資源、機械化程度、糖料收購價格等方面仍存在挑戰,同時食糖國內國際市場價格嚴重倒掛,進口食糖仍對國內糖業形成巨大衝擊,2013/2014榨季全國製糖工業已經虧損100億元。預計2014/2015榨季,製糖行業仍將虧損。

  據蔗糖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分析認為,食糖涉及3000多種工業品原料,國際糖價不可能長期低位運行,我國的「糖罐子」不能捏在他國手裡,糖業更是廣大農民的「錢袋子」。提升我國食糖自給率、解決目前國內製糖業的困境難以完全依靠糖廠自身,國際上對糖業進行保護和扶持是產糖國家的普遍手段,亟盼「堵疏結合」。

  「堵」即是國家層面嚴格控制食糖進口及提高食糖進口關稅,「疏」即是國家有關部門儘快讓糖料目標價格管理落地,確保全國4000萬蔗農的利益和食糖供給安全。

  製糖業遭遇「內外交困」

  採訪中,有業內人士告訴本刊記者,這一輪蔗糖產業「寒冬」主要由國內、國際等多重因素構成。

  首先,國內種蔗、製糖成本上升。以全國第二大蔗糖產區雲南為例,由於多為山區,交通條件差,中低產蔗田地比重大,蔗區機械化水平低,增加了糖廠的運輸費用和蔗農的生產成本。在耿馬縣耿馬鎮,每噸甘蔗均價420元,僅砍運一項的費用就達150元,加上前期種植成本,甘蔗種植成本占總收入的60%。

  種植成本大造成製糖成本居高不下。記者了解到,2013/2014榨季雲南省噸糖完全成本為5400元,而全省食糖平均銷售價僅為每噸4366元,每噸虧損1034元。

  其次,進口糖大量湧入,讓國內糖業「雪上加霜」。分析數據表明,近年來進口食糖占了我國食糖產量的近30%,遠高於我國「十二五」規劃提出的15%目標,形成了國產糖、進口糖雙源供應的格局。

  據云南省糖協的統計,2013年,全國食糖進口454萬多噸,2014年進口348萬多噸,2015年1月進口量仍達40萬噸。

  在進口糖的大量衝擊下,國內市場糖價和製糖成本已嚴重倒掛,以雲南最大蔗區臨滄市為例,巴西、印度、澳大利亞噸蔗收購價僅為200元人民幣,而臨滄市的噸蔗平均收購價為420元。

  第三,個別地方認識不到位,產業發展潛藏「雞肋」之憂。雲南省工信委總經濟師武俊說,製糖工業是雲南一些邊境縣唯一的工業,對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構建和諧邊疆等的作用不可替代。

  「但一些領導幹部對蔗糖產業丟不得、垮不得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追求短平快式的產業發展,甚至存在限制發展的現象,致使部分州市蔗糖產業出現萎縮。」武俊說。

  國內結構調整悄然進行

  從中長期看,國內食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據國際糖業組織預測,2020年中國食糖消費預計達到2210萬噸,將超越歐盟(1970萬噸),成為繼印度(3270萬噸)之後全球第二大食糖消費市場。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蔗糖產業仍面臨三個基本挑戰:

  一是土地資源的挑戰。雲南省糖協理事長鄧毅介紹,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土地資源日益稀缺,農產品種植成本剛性上升是一個趨勢,而國際主要產糖國廣袤的土地資源也使我國的種植成本處於劣勢。

  二是機械化程度的挑戰。由於主要產糖國土地資源豐富,推廣機械化擁有天然條件,為生產效率的提高、降低勞力成本創造條件,在規模化種植的條件下,種植成本的控制擁有基礎。

  三是糖料價格水平的挑戰。基於前面兩個優勢,主要產糖國的糖料收購價格相對較低,目前為每噸200至300元,幾乎只有我國的50%到70%。

  從國內糖業情況看,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北方產區因競爭力下降,連續災害影響,黑龍江、山西已基本退出全國糖業市場,內蒙古、河北、新疆產量繼續下降,萎縮態勢明顯;南方產區中,廣東、海南、廣西因連續3年下調甘蔗收購價,其中廣西糖料甘蔗收購價及種植面積均有下降,我國新一輪糖業自主結構調整悄然開始。更多2015年蔗糖行業現狀詳情解讀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蔗糖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鄧毅、武俊分析,糖業生產正在發生第三次轉移,各產區正圍繞原料的高產高糖和產品的深度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展開競爭。「與其他省區相比,雲南具有獨特的氣候資源,以及向光熱水土條件更好的緬甸、寮國等周邊國家輻射優勢。同時,雲南產糖率位居全國前茅,資源綜合利用水平較高,這些均為雲南承接第三次糖業轉移奠定基礎。」鄧毅說。

  「在資源和市場方面,雲南擁有其他蔗區無法比擬的『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目前境外替代種植和跨境農業合作的甘蔗產量已經達到100多萬噸。」武俊說。

  「兩反一保」保障蔗糖供給安全

  業內認為,2015年如果國家層面對蔗糖產業不實施大的戰略調整,出台相關措施支持蔗糖產業、嚴格控制食糖進口及提高食糖進口關稅,讓各方望眼欲穿的糖料實施目標價格管理儘快落地,我國4000萬蔗農的利益和食糖供給安全將難以得到保障。

  一方面,要切實管控食糖進口,儘快採取「兩反一保」措施。雲南省工信委主任岳躍生分析,根據食糖總產量和總消費量,中國食糖應該供求平衡。但我國進口食糖關稅偏低,配額內食糖進口關稅僅為15%,配額外食糖進口關稅也只有50%,而全球食糖進口平均關稅為97%,已開發國家平均關稅達122%。

  相關人士建議,在這種不對等的情況下,國家應加強對食糖進口嚴格管控,一是配額內(194.5萬噸)食糖進口儘可能減少;二是配額外食糖進口,進口關稅由50%提高至100%;三是嚴厲打擊食糖走私進口。

  記者了解到,2014年10月商務部和農業部已經對食糖持續、大量進口衝擊國內蔗糖產業情況在廣西進行了調研,產糖區已經向商務部提出啟動「兩反一保」措施的報告,但至今仍然沒有實施。

  另一方面,啟動糖科目標價格管理政策,有效化解「政府蔗」與「市場糖」的矛盾。這既有利於保護糖農生產積極性,又不把市場風險轉嫁給企業,同時也減少對糖價的行政干預,縮小內外價差,減緩進口糖對國內市場的衝擊。

  武俊介紹,目標價格管理是指由政府設定農產品目標價格,當市場價格高於目標價格時補貼低收入消費者,當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則按差價補貼生產者。如何確定目標價格、供求雙方利益如何平衡、市場價格怎樣認定、差價如何補貼給蔗農等問題需要科學、客觀、系統制定。

  雲南省工信委經濟運行處處長魏樹平介紹,根據國家的總體部署,我國對大豆、棉花已經啟動目標價格管理政策。比較而言,實施糖料目標價格管理已經有基礎、簡便易行、所需資金相對不大(棉花需要260億元,糖料只需要60億元左右),期盼國家有關部門儘快啟動糖料目標價格管理,並將雲南列入試點範圍。

  業內人士還期盼,可建立食糖短期工業儲存的長效機制,把食糖工業短期儲存作為蔗糖產業調節供需、穩定生產、引導信貸資金投向的重要抓手。同時,加大金融部門支持力度,為產業脫困「扶上馬、送一程」。

更多蔗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蔗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