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多家機構的預測,2016-2017榨季國內食糖缺口高達550萬噸左右。業內人士表示,在食糖缺口較大的情況下,食糖價格仍存上漲空間。
在國內外糖價聯袂上行的大背景下,國內大型糖企悄然拉開了糖業併購的帷幕,其中中糧屯河、南寧糖業和貴糖股份3家上市國企的表現尤為搶眼。
自2016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國內糖價步步高升,鄭糖指數自5500點漲到了當前接近7000點附近。
2016年11月21日,中糧屯河發了更名公告,擬將公司名稱變更為中糧屯河糖業股份有限公司。而伴隨著更名、修改公司章程等議案同時發布的,還有一則公司受讓廣西永鑫華糖集團有限公司55%股權的框架協議的公告。而這也是中糧屯河年內第三起聚焦糖業的大手筆動作。
對於一年內發起3次併購的初衷,中糧屯河黨委書記、董事長夏令和表示,2016年以來的三個併購,是根據「以國內生產為主、進口為輔」國家食糖供給整體戰略制定的中糧集團糖業十三五規劃的具體落實舉措,增強了食糖產業鏈的基礎能力。這三個併購的實施,是中糧屯河長期對廣西糖業、港口煉糖業務密切關注、不斷推進的結果,是在糖業戰略指導下,審慎研究後實施的。併購完成後,中糧屯河將加強商業模式的優化,秉承「夯實農業基礎、實現精益生產、打造系統貿易、構建強大銷售、築造優秀品牌」的戰略舉措,進一步調整內部業務邏輯,提升服務三農、把握市場、滿足客戶的能力,成為中國食糖產業的主力軍。
在經歷了連續五個年度的供需過剩之後,國際糖市在2015/2016年度首次出現供需缺口,低迷多年的糖價終現回升。糖和許多大宗商品一樣,其價格周期一般為6到8年,基本遵循「漲三、四年,跌三、四年」的原則。海通證券的研報顯示,以2007年為界,國際糖價基本經歷了一個完整周期,即從2007年初開始一路上揚,2011年原糖達到30美分/磅以上的高位,之後一路下跌,到2015年末觸底,之後逐步回升,2016年上半年上漲至21美分/磅的上方。
在國內市場,廣西糖網的白糖現貨歷史數據顯示,國內食糖價格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持續走低,2014年跌到歷史低點約4000元/噸左右,2015年初開始新一輪攀升,糖業出現扭虧為盈。2016年,國內糖主產區白糖現貨報價從年初的5500元/噸左右,上漲至目前的6500元/噸左右。
國內產量方面,2016年11月初召開的全國食糖產銷工作會發布的消息稱,2015/16榨季,全國食糖產量870萬噸,創下15年來新低,成為國內糖價在2015年觸底反彈的一個契機。本次會議預計,2016/17榨季全國食糖產量有望小幅增長至950萬噸左右。目前,我國每年白糖消費量約1500萬噸,產需缺口達到550萬噸左右。
期貨市場上,白糖1701主力合約從2016年9月2日的階段性歷史低點6142元/噸一路上揚,在11月11日創出階段性歷史高點6940元/噸。雖然隨後幾天出現調整,11月18日夜盤收於6770元/噸,但在國內外白糖均出現供需缺口的背景下,白糖價格繼續維持高位運行是市場較為一致的預期。不過,需提醒的是,國儲糖拋儲和商務部對進口食糖進行保障措施立案調查結果均將對白糖價格產生較大影響。
對應於糖價的下行走勢,中國製糖行業2012年至2014年經歷了3年深度虧損,不少企業舉步維艱,糖業併購時有發生。隨著糖價2015年觸底反彈,糖業併購大潮日趨澎湃,其中尤以中糧屯河、南寧糖業和貴糖股份3家上市國企的表現特別搶眼。
戰略定位「國際一流大糖商」的中糧屯河21日公告,公司18日與廣西永鑫華糖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永鑫華糖」)大股東簽署受讓永鑫華糖55%股權的框架協議,並擬更名為「中糧屯河糖業股份有限公司」。中糧屯河表示,永鑫華糖55%股權對應的糖年產量約53萬噸。目前,中糧屯河糖年產量約55萬噸,此次併購相當於再造一個新的中糧屯河。
上證報記者梳理中糧屯河的糖業整合業務發現,中糧屯河已闖出了一條「內外兼顧」的併購之路。對內,中糧屯河大股東中糧集團在本輪國企改革啟動之初即被國務院國資委納入首批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企業,中糧屯河通過收購、託管等方式,陸續將中糧集團旗下的食糖相關資產納入上市公司,如2013年收購中糧集團旗下食糖進出口業務相關資產,2015年託管併入中糧集團旗下華孚集團食糖相關業務,並於2016年公告收購原華孚集團的7個糖庫資產,未來中糧集團其他糖業資產注入可期。
對外,中糧屯河積極探索擴張路徑,不斷「攻城略地」。2016年,公司成功競拍了廣西永凱左江糖廠,收購了營口北方旗下營口太古精煉糖廠51%股權。9月,中糧屯河發布定增預案,擬募集不超過17.33億元,用於甘蔗糖技術升級改造及配套優質高產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設項目、甜菜糖技術升級改造項目以及補充營運資金。自此,中糧屯河已經形成從上游原料基地到國內食糖壓榨、國外原糖採購,並延伸至食糖精煉、物流倉儲的全產業鏈模式,預計未來3到5年其食糖經營量將達到500萬噸的規模。其中,自產糖銷售150萬噸,貿易糖250萬噸,精煉糖100萬噸。受益於高糖價,公司2016年前三季度實現淨利潤3.32億元,同比增長逾3倍,創造了公司上市20年以來的最佳業績。
A股另外兩家糖業公司南寧糖業、貴糖股份的併購「組合拳」同樣精彩。2015年以來,南寧糖業先後收購了廣西永凱糖廠和廣西環江遠豐糖業有限責任公司股權,並參股設立南寧糖業產業併購基金。該基金已邁出併購的第一步:擬收購英糖在廣西的4家公司股權。而貴糖股份則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1月期間停牌籌劃收購廣西永凱糖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賓陽黎塘分公司整體資產和負債以及崇左市永凱左江製糖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雖最終因故終止,但在業內看來,其外延擴張的意願表露無遺。
在糖價回升的背景下,製糖業開始扭虧為盈。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製糖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分析認為,對於國內食糖企業來說,除了糖價上漲帶來的直接受益外,國家對進口食糖政策的趨緊給國內製糖企業帶來不小的市場空間。
在分析師看來,國內對進口糖的保護措施一旦被商務部裁定通過,將給國內糖企的銷售騰出更多的市場空間。
製糖業是利用甘蔗或甜菜等農作物為原料,生產原糖和成品食糖及對食糖進行精加工的行業。我國食糖生產和消費長期以來一直以蔗糖為主。通過對製糖業現狀分析了解到,當前國內製糖行業正處於異常困難的時期,集中體現為外糖大量湧入造成供大於求。
儘管在《糖料蔗主產區生產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支持蔗糖業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但在利好消息的背後,中國食糖產業發展仍面臨嚴峻挑戰。
近日,有消息稱英聯食品集團正在考慮出售旗下中國糖類業務,包含在中國廣西的5家甘蔗糖廠和東北的5家甜菜糖廠,售價或達10億美元(約合65.13億元人民幣)。在中國食糖消費量持續增長的背景下,英聯反而要出售中國糖類業務,這成為了行業內關注的焦點。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糖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總體上看糖料畝產近20年來都呈比較平穩的上升趨勢。與糖料面積同步起伏的是糖料和食糖的產量,全國食糖產量由1949/1950榨季的26.1萬噸提高到2002/2003榨季的1063.7萬噸。90年代以來,我國甘蔗生產區域布局發生了劇烈變化。由於東南沿海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和農業結構調整,甘蔗生產逐漸向西部地區轉移。全國甘蔗業生產進一步向優勢地區集中。甘蔗業的向好發展,使得我國製糖企業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回顧中國食糖產業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中國食糖產業得益於全面放開經營的市場化運行道路,在政策的扶持下近十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國內食糖產量和消費量均大幅增長,目前已經躍居世界前列。
但因受國際糖價價格的影響,2013年中國國內糖價持續下跌,製糖企業十年來第一次出現虧損,這著實給食糖行業敲響了警鐘。據2016-2021年中國製糖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統計,2013/14榨季全行業虧損97.6億元,糖企虧損面超過90%。2014/15榨季全行業虧損預計約20億元,製糖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的局面尚未從根本上得到扭轉。
問題多多 矛盾重重
目前,中國食糖產業正處於整合和變革時期,從生產領域到流通領域,從糖農到用糖企業,各環節都面臨全新市場環境的考驗。基於當前種種原因,現今我國食糖產業正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矛盾。
一是國內食糖供需缺口逐年拉大,國產食糖成本高昂。卓創糖類分析師孫悅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受人口增長、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我國的食糖消費量始終保持持續穩增長,長久下使得國內食糖供不應求,缺口不斷擴大,2015/2016年度供需缺口高達590萬噸,超過國內食糖產量的50%;我國農業粗放式經營模式,使得甘蔗戶均種植規模小,機械化作業程度低,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二是進口糖價格優勢明顯。孫悅指出,為保護蔗農利益,國家不得不一再提高甘蔗收購價格,致使國內甘蔗價格遠高於世界主要產蔗大國。原料成本高,製糖成本更高,國內外食糖價差隨之不斷擴大。由於進口糖能獲得高額回報,沿海區域接近原糖進口港口,可縮減企業加工成本,於是不斷有大型原糖加工項目在沿海地區開工和投產。我國食糖進口量自2010年開始大幅增加,2015年食糖淨進口量達到477萬噸。可以說,進口量越大,對內陸糖企的衝擊就越大,沿海糖企的成本低於內陸企業,利潤自然高於內陸企業,因此國內不少內陸糖企正舉步維艱,虧損嚴重。
三是難以規避的走私是食糖產業向前發展的阻礙。孫悅坦言,近兩年,國產糖由於產量下降步入上行渠道,而國外糖價格相對偏低,二者出現較大價差,導致一些國外糖源從我國邊境非法進入國內,並一直沒有得到徹底的控制。走私糖的存在攪亂正規市場秩序,也擾亂了糖價的合理髮展。
當然我國食糖產業面臨的困難遠不止這些,山東省東方糖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石凡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口紅利過後,劉易斯拐點來臨,伴隨著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國內農業人工成本的增加呈持續的趨勢。分散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利於升級改造,提高效率,同時抗風險能力很低,這是制約國內食糖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據相關數據顯示,廣西南寧糖價從2011年的最高7800元/噸持續下滑到2014年的最低3850元/噸,價格跌幅超過50%,跌出成本線,製糖企業大幅、大面積虧損。2011/2012年榨季,全區製糖企業盈利由上榨季的82.3億元減少到19.25億元,下跌76.6%,虧損面34.95%;2012/2013年榨季,全行業虧損15.25億元,虧損面擴大至78.64%;2013/2014年榨季,虧損額進一步擴大到31.69億元,虧損面進一步擴大到86.27%。同時,由於食糖價格的下跌,倒逼廣西連續三個榨季下調糖料蔗收購價格,從2011/2012年榨季的500元/噸,連續下調到2014/2015年榨季的400元/噸,低於全自治區糖料蔗平均種植成本。全區蔗農因收購價格下調,3個榨季累計直接損失62.5億元。
石凡告訴記者,國內糖業虧損直接打擊製糖企業參與食糖生產的積極性,不利於未來食糖生產的順利進行,還會導致糖料收購價的下降,從而影響糖農收益,打擊糖料種植積極性,導致種植面積下降。對下游加工和食品生產企業來說,耕地糖價格較高,只要內外盤的利潤窗口存在,下游生產企業勢必會選擇加工糖來替代,這反而會加劇國內食糖大量進口的狀況,甚至為走私糖打開空間。從發展的趨勢看,耕地糖產不足將是常態,保護國內產業,平衡原糖進口,規範市場秩序,是糖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1991年我國建立了儲備糖制度,政策目標主要是為以合理的價格保障食糖的有效供給,其次是保護我國食糖企業和農民的利益,確保整個食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從以往看來,國儲糖政策的出台和實施,在我國整個食糖產業的穩定和發展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過,近幾年來,國儲糖從政策實施到切實產生效果之間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這造成市場穩定、平衡產銷的效果不能立竿見影。
對於製糖企業如何衝出重圍、實現盈利,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要轉型,中國種植甘蔗的地方很多,但能種植富硒甘蔗的地區較少。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因此開發高附加值的富硒紅糖,是糖業轉型新希望;其次技術創新,當前,國內糖企只生產白砂糖,品種單一者居多,對生產工藝的技術創新、適當加工原糖勢在必行;加強糖料作物機械技術研發,提升糖料作物種植的機械和規模化水平,從源頭上降低食糖生產成本,提高糖企綜合競爭力。
對於國家食糖政策個人認為將圍繞以最少的成本滿足國人對白糖最大需求為中心,以保護製糖企業生產積極性和提高糖農收益 為兩個基本點,確保降低中國食糖安全危險邊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