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皮膚疾病治療領域,玫瑰痤瘡作為常見慢性皮膚病,其治療方法的探索一直備受關注。隨著2025年中藥面膜行業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聚焦於中藥面膜在皮膚病治療中的應用。傳統治療方法各有優劣,而中藥面膜憑藉其獨特的理論基礎和成分特性,為玫瑰痤瘡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選取2021年3月 - 2022年1月收治的68例玫瑰痤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40例,年齡37 - 54歲,平均(42.51±3.06)歲。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 34 例。納入標準嚴格遵循《中國玫瑰痤瘡診療指南(2021 版)》中輕中度玫瑰痤瘡的臨床診斷,同時要求患者有面部潮紅灼熱等症狀,符合中醫肺胃熱盛證,年齡大於18歲,且入組前半年內未接受相關治療並簽訂知情書。排除標準涵蓋對光電治療過敏、合併其他面部皮膚病等多種情況。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保證了實驗的科學性。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中藥面膜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對照組採用光電協同技術治療,術前做好面部清潔、塗抹耦合劑和佩戴護目鏡等準備工作,使用特定型號的治療儀,先在耳前測試能量參數,再調整模式完成全臉照射,術後進行清洗和冷敷,每隔4周治療1次,共治療3次後評估療效。研究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中藥面膜治療,該中藥面膜方劑由多種草藥組成,加水煎煮濃縮並攪拌成米糊狀,待適宜溫度後塗抹於面部,持續0.5h,每隔3天治療1次,在光電協同技術治療後間隔1d開始首次用藥,共用藥21次,與對照組同期評估療效。
為全面評估治療效果,設置了多項評估指標。療效指數評分通過對主觀症狀(瘙癢、刺痛)和客觀症狀(皮損、紅斑)按 4 級評分法判定,依據評分降幅劃分痊癒、顯效、有效和無效等不同療效等級。中醫證候積分參考相關原則,對主證(面部潮紅灼熱等)和次證(脈搏沉細等)進行評分。皮膚功能指標利用面部皮膚分析儀分析患者面部紅斑量、角質層含水率、pH 值、經皮水分流失量。焦慮抑鬱狀態採用漢密爾頓抑鬱量表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估。同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以此全面衡量中藥面膜聯合治療的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在臨床療效方面,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優於對照組。治療前後中醫證候積分比較,研究組主證、次證積分的差值均高於對照組。皮膚功能指標上,兩組患者治療前後 pH 值的差值無統計學意義,但研究組紅斑量、角質層含水率、經皮水分流失量的差值高於對照組。焦慮抑鬱狀態評估中,研究組治療前後 HAMA 評分、HAMD 評分的差值高於對照組。在不良反應方面,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且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證明中藥面膜聯合治療不僅療效顯著,安全性也良好。
玫瑰痤瘡發病機制複雜,臨床根治難度大,目前多通過改善皮下毛細血管症狀促進其消退。光電協同技術雖有一定療效,但在表皮鎖水等方面存在提升空間。中醫理論認為玫瑰痤瘡屬熱證範疇,本研究中的中藥面膜方劑各草藥發揮不同功效,如生石膏散發熱量疏通經絡,生地黃清熱涼血等,諸藥合用共奏涼血去熱、解毒除斑之效,這解釋了中藥面膜應用於玫瑰痤瘡治療中能提升臨床療效、改善皮膚功能的原因,同時也可能是研究組患者焦慮抑鬱評分改善更明顯的因素。
綜上所述,在2025年中藥面膜行業技術發展的背景下,中藥面膜聯合光電協同技術應用於輕中度玫瑰痤瘡治療,展現出了良好的臨床療效,能有效改善皮膚功能,安全性高,還對消除患者焦慮等負面情緒有積極作用,為玫瑰痤瘡的治療提供了一種具有潛力的新方案,在臨床應用中具有廣闊的前景,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廣。
更多中藥面膜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中藥面膜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