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財政部發布數據顯示,2016年1-4月國有企業實現利潤6522.6億元,同比下降8.4%,降幅有所收窄。分析人士表示,國有企業盈利潛力需要通過市場化激發出來,未來國企盈利狀況會有所改善,但是短期依然面臨較大壓力。
財政部數據顯示,2016年前四個月,國有企業營業收入為13.52萬億元,同比下降1.7%。其中,中央企業營收8.22萬億,同比下降3.9%;地方國有企業營收5.3萬億,同比增長2%。同期,國有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522.6億元,同比下降8.4%,利潤總額連續同比下降。
財政部相關分析稱,全國國有企業運行平穩,部分指標持續向好;雖然收入利潤同比繼續下降,但降幅分別為上月收窄1.3和5.4個百分點,但煤炭、鋼鐵和有色等行業繼續虧損。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對新京報表示,國有企業利潤下降,一是由於部分行業去產能壓力大;二是這兩年經濟增速逐步放緩,經濟放緩使得市場需求相對疲弱,影響到了企業的銷售和增長;三是工業價格PPI連續負增長,對企業利潤產生負面影響。
2016年以來,國有企業利潤下降幅度不斷收窄。其中,1-2月同比下降14.2%,1-3月同比下降13.8%。
對此,劉學智稱,從宏觀經濟運行來看,下行壓力逐步緩解,有經濟趨穩的態勢,在這個大背景下,國有企業經營狀況略微有所改善;另外,國家去年大量推出穩增長政策,包括高鐵等基建項目和水利項目等。
財政部的數據顯示,1-4月份中央企業實現利潤5054.1億元,同比下降6.6%;地方國有企業為1468.5億元,同比下降14.2%。這顯示,地方國有企業利潤降幅大於央企。
「中央企業跟國家政策相關度更高,與基建水利等項目的關係更密切;而地方企業主要以本地域項目為主,跨省的大型基建項目比重小。這是導致增速分化的原因。」劉學智認為。
從行業來看分化明顯,1-4月,交通、石化和醫藥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幅較大;石油、化工和建材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降幅較大;煤炭、鋼鐵等行業則虧損。
劉學智表示,國有企業目前處於逐漸提升效率和轉型階段,相關國有企業盈利潛力很充足,需要通過市場化的方式激發出來,未來幾年國有企業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只要這些改革能夠推出來落到實處,未來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有望改善。」
但他同時認為,短期來看,國有企業仍有比較大的經營壓力,「目前國有企業利潤增速轉正的時間尚難以判斷。」
更多企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企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