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行業市場競爭分析報告主要分析要點包括:
1)債務行業內部的競爭。導致行業內部競爭加劇的原因可能有下述幾種:
一是行業增長緩慢,對市場份額的爭奪激烈;二是競爭者數量較多,競爭力量大抵相當;
三是競爭對手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大致相同,或者只少體現不出明顯差異;
四是某些企業為了規模經濟的利益,擴大生產規模,市場均勢被打破,產品大量過剩,企業開始訴諸於削價競銷。
2)債務行業顧客的議價能力。行業顧客可能是行業產品的消費者或用戶,也可能是商品買主。顧客的議價能力表現在能否促使賣方降低價格,提高產品質量或提供更好的服務。
3)債務行業供貨廠商的議價能力,表現在供貨廠商能否有效地促使買方接受更高的價格、更早的付款時間或更可靠的付款方式。
4)債務行業潛在競爭對手的威脅,潛在競爭對手指那些可能進入行業參與競爭的企業,它們將帶來新的生產能力,分享已有的資源和市場份額,結果是行業生產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加劇,產品售價下降,行業利潤減少。
5)債務行業替代產品的壓力,是指具有相同功能,或能滿足同樣需求從而可以相互替代的產品競爭壓力。
債務行業市場競爭分析報告是分析債務行業市場競爭狀態的研究成果。市場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從各自的利益出發,為取得較好的產銷條件、獲得更多的市場資源而競爭。通過競爭,實現企業的優勝劣汰,進而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研究債務行業市場競爭情況,有助於債務行業內的企業認識行業的競爭激烈程度,並掌握自身在債務行業內的競爭地位以及競爭對手情況,為制定有效的市場競爭策略提供依據。
中信建投研報認為,伴隨11月債務置換方案的發布,大規模化債行為確定性增強,環衛行業有望迎來盈利改善和估值修復。受應收帳款規模較大的影響,部分環保企業年信用減值損失對企業利潤情況構成較大影響。因此,地方化債方案的落實直接有利於環衛企業的應收回款,對於信用減值損失占比較大的公司,回款加速將帶動公司盈利能力的顯著改善。同時,化債方案的落實有助於提升財政支付能力,確保地方生態衛生建設的持續推進,拓展環衛行業增量項目空間。總體來看,在化債的大背景下,環衛企業盈利和現金情況有望改善,疊加環衛企業相對穩定的經營情況和分紅提升的趨勢,行業有望迎來估值修復。
中信建投證券研報表示,伴隨11月債務置換方案的發布,大規模化債行為確定性增強,環衛行業有望迎來盈利改善和估值修復。受應收帳款規模較大的影響,部分環保企業年信用減值損失對企業利潤情況構成較大影響。因此,我們認為地方化債方案的落實直接有利於環衛企業的應收回款,對於信用減值損失占比較大的公司,回款加速將帶動公司盈利能力的顯著改善。同時,化債方案的落實有助於提升財政支付能力,確保地方生態衛生建設的持續推進,拓展環衛行業增量項目空間。總體來看,在化債的大背景下,環衛企業盈利和現金情況有望改善,疊加環衛企業相對穩定的經營情況和分紅提升的趨勢,行業有望迎來估值修復。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地方債務、房地產市場是當前我國兩大重點風險領域,是宏觀經濟和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焦點。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有助於增強地方政府防範化解債務風險的能力。預計未來幾年總的置換額度有可能高達10-12萬億元。通過降低購房准入門檻、以專項債收購存量土地和存量商品房等一系列舉措,緩解房地產企業的流動性和債務壓力,有助於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中金研報分析稱,政府稅費收入上升會減少非政府部門的資產,但政府籌資收入不會減少非政府部門的資產,因此政府籌資性收入是衡量財政力度的重要出發點。2023年狹義財政籌資性淨收入較2021年下降了2.4個百分點,最重要的原因是土地收入下降,政府債務融資部分抵消了土地收入下降的影響。從年初至今的數據來看,2024年廣義財政淨籌資收入同比收縮,與GDP的比例同比下降3個百分點左右,主要原因是土地收入下滑以及城投淨融資減少。向前看,政府債務融資的增加可能要考慮覆蓋土地收入的進一步下降;另外,在降低廣義財政還本付息負擔方面,債務置換可以發揮比較突出的作用,潛在空間較大。根據我們的計算,2024年城投籌資性現金流淨流入占GDP的比例為0.5%左右,其中償還債務現金流占GDP的比例可能為12.1%,這一比例較2023年上升了1.1個百分點、較2021年上升了2.9個百分點, 如果債務置換能夠大幅降低城投的付息壓力,對於整體的財政融資收入將是有力的提振。
在財政部宣布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之後,不少地方正積極爭取這一隱性債務置換額度,以緩解地方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壓力。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溫來成表示,即將出台的隱性債務置換額度分配,應該還會重點向隱性債務負擔重的地方傾斜,而已經實現隱性債務清零的地方,可能不會拿到這一額度。(一財)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表示,增加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對財政經濟有重大的意義。債務置換實現了部分隱性債務顯性化,債務更加公開透明。而以利率更低、周期更長的政府債券置換舉債成本高、周期短的隱性債務,以時間換空間,因此債務置換的過程也是降低風險的過程,體現了化債的本質是化解風險。羅志恆認為,債務置換減輕了地方政府化債的壓力,地方政府能騰出更多的財力和精力用於發展經濟和提供公共服務。債務置換有利於地方政府更好落實減稅降費,部分地區「亂罰款亂收費」等現象將明顯緩解乃至杜絕,有利於改善營商環境。(一財)
「德國可以選擇通過削減社會福利、提高稅收或讓德國基礎設施進一步惡化來堅持其有爭議的債務剎車」,凱投宏觀經濟學家Franziska Palmas說,「或者放鬆0.35%的赤字規定,為公共支出爭取更多空間。」她在一份報告中說,包括鐵路在內的公共服務部門的脆弱性表明,德國在2010年代在基礎設施和國防方面的支出太少,部分原因是債務剎車,需要迎頭趕上。如果改革發生(可能在2025年大選之後),該國可能會經歷一個提高赤字上限的過渡階段,或者更持久的增長。她表示,如果不進行改革,預算談判將繼續導致政治不穩定,而德國的投資問題將繼續得不到解決。
信用評級巨頭標普全球發布報告稱,美國、法國及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債務水平上升趨勢短期內將難以遏制。報告指出,若要使美國、義大利和法國的債務水平穩定,三國需實現基本收支餘額改善超過各自GDP的2%。然而,鑑於當前的財政狀況,標普全球認為這種情況在未來三年內發生的可能性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