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全球科技競爭焦點轉向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人形機器人作為前沿技術載體,其應用場景正從實驗室向工業、服務等領域快速滲透。據行業預測,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將突破89萬台,市場潛力持續釋放。在此背景下,中國多地加速布局相關政策支持體系,其中成都市近日發布的《打造人工智慧產業發展高地的若干政策》引發關注,為產業鏈發展注入新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機器人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成都市明確將「人工智慧+」「機器人+」行動作為核心舉措,要求每年開放不少於70個城市治理與公共服務類應用場景。政策提出對場景提供主體(非政府投資方)按其採購人工智慧及機器人產品服務金額的20%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鼓勵企業聯合高校、中介機構等打造創新應用案例。此外,對牽頭研發標誌性解決方案的重點企業,還將按實際研發投入的20%給予不超過200萬元獎勵,形成「技術+場景」雙向驅動模式。
行業數據顯示,隨著AI算法與傳感器技術進步,人形機器人的自主決策能力顯著提升。例如近期發布的開源可定製基礎模型已實現複雜環境感知與動作規劃功能,推動其應用場景從工業檢測向家庭服務、醫療護理等領域延伸。政策層面的持續加碼進一步加速產業化進程:政府通過資金補貼、產業基金等方式降低企業研發成本,同時鼓勵「機器人+」場景創新,形成技術研發應用落地商業閉環的良性循環。據樂觀預測,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將達89萬台,2025至2030年間複合增長率有望超過50%。
在算力需求激增背景下,上游晶片、傳感器企業正加速布局,而下游終端廠商通過併購重組強化技術整合能力。例如近期國內半導體材料、設備領域已出現多起併購案例,參考海外龍頭企業發展路徑,未來行業集中度將逐步提升。政策中明確的場景開放與資金獎勵機制,既為中小企業提供創新試驗田,也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形成聯合體,降低機器人系統集成成本。
總結來看,成都新政通過「真金白銀」的激勵措施,正成為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融合發展的核心樞紐。從技術研發到場景落地、從終端硬體到解決方案的全鏈條支持體系,疊加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的爆發式增長預期,將加速推動中國在這一戰略領域占據先發優勢。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和技術疊代速度加快,預計未來35年將成為國內機器人產業實現規模化應用的關鍵窗口期。
更多機器人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機器人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