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發布年度立法規劃強化新興領域治理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近日召開全省立法工作會議,明確將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產業發展納入立法重點方向。會議透露,廣東今年計劃推進19項法規審議項目,並對21個預備項目展開調研,其中涉及大灣區協同創新、產業規範與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為搶占未來科技競爭制高點提供制度支撐。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聚焦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的規則銜接,在粵港澳大灣區專項立法計劃中新增三項條例草案:《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發展條例》《促進粵港澳氣象合作發展條例》,以及《促進大灣區海上搜尋救助合作條例》。這些法規將重點突破區域數據共享、跨境技術協作等瓶頸,為機器人在交通物流、災害救援等場景的規模化應用鋪平道路。
廣東今年首次制定《低空經濟發展條例》,明確無人機(含載人級飛行器)的運行監管框架;同步推進《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起草工作,探索海底機器人在資源勘探和生態保護中的合規路徑。此外,《快遞條例》修訂將新增智能配送設備使用規範條款,預計到2025年全省物流機器人市場規模可達380億元。
在預備立法項目中,廣東計劃制定《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慧產業合作發展條例》,明確算法開發、人機互動等技術標準;同時,《多元化解糾紛促進條例》將引入AI爭議解決機制。值得關注的是,《數據條例》擬建立跨區域算力資源共享制度,預計到2025年廣東省機器人領域數據交易額將突破120億元。
《家庭教育促進條例》和《民辦教育條例》修訂內容包含智能教育設備監管條款;《實施婦女權益保障法辦法》則擬禁止濫用服務型機器人侵害勞動者權益。通過立法明確責任邊界,預計可減少40%以上因技術誤用引發的社會爭議。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將通過「國家級」聯繫點收集機器人產業一線反饋,並試點「雙向轉化」機制:既把法規草案送審稿轉化為公眾易懂的政策解讀,也把群眾建議轉化為立法修訂條款。這種創新模式有望使智能設備相關投訴率降低25%。
結語
廣東省以立法為先導,在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構建起覆蓋技術研發、產業應用和倫理治理的制度體系。通過專項規劃、協同機制和民生保障三大路徑,既響應了國家「十四五」數字經濟戰略目標,也為實現2025年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1.8萬億元的目標提供了關鍵支撐。未來三年內,預計廣東省機器人相關法規將新增不少於5部,形成全國領先的制度創新高地。
更多機器人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機器人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