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工智慧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2025年,全球人工智慧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其在醫療、教育、金融等多個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化。然而,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諸多風險和挑戰,如隱私泄露、算法歧視、倫理道德等問題,這些問題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廣泛關注和深入討論。在此背景下,人工智慧治理成為全球各國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對人工智慧治理的反身型轉向進行深入分析,探討了全球主要的人工智慧治理模式及其局限性,並提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人工智慧治理路徑。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人工智慧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其發展帶來了諸多社會風險,這些風險的形成機理主要源於人工智慧系統的運作封閉性和認知開放性。
(一)人工智慧運作封閉性引發的風險
人工智慧系統基於算法計算,通過二進位代碼進行數據處理和信息傳輸,這種獨特的運行方式使其與其他社會子系統(如政治、法律等)存在明顯的「界線」。這種封閉性導致人工智慧系統內部的風險難以被外部系統直接感知和干預,例如算法黑箱現象,使得人工智慧系統的決策過程難以被理解和解釋,從而增加了數據安全、機器安全等內部性風險。
(二)人工智慧認知開放性引發的風險
儘管人工智慧系統內部運作封閉,但其在認知層面是開放的,能夠與外部環境進行信息交換和互動。這種開放性使得人工智慧系統能夠將內部風險外溢至其他社會子系統,例如數據主權安全風險、著作權侵權等。同時,外部系統的倫理、法律、輿論等因素也會影響人工智慧系統的運行,導致計算過程出現歧視、不良內容等問題。
人工智慧行業前景分析提到全球範圍內,人工智慧治理形成了兩種主要模式:歐盟的「命令—控制」型治理模式和美國的「放任」型治理模式。這兩種模式各有特點,但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一)歐盟「命令—控制」型治理模式及其局限
歐盟的「命令—控制」型治理模式強調通過政府設定嚴格的政策規則來規範人工智慧的發展。這種模式以《人工智慧法》為代表,通過風險分類監管路徑,對不同風險等級的人工智慧系統採取不同的監管措施。然而,這種模式存在以下局限性:
抑制技術創新:嚴格的監管環境可能會限制人工智慧企業的創新空間,影響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風險擴大化:過度嚴苛的監管可能導致企業為應對監管而增加技術複雜性,反而提高系統風險。
唯理主義治理觀的局限:這種模式過於依賴政府的理性設計,忽視了人工智慧系統本身的運行機制和政策的動態調整需求。
(二)美國「放任」型治理模式及其局限
美國的「放任」型治理模式則強調企業自治和行業自律,政府通過鼓勵技術創新和減少監管幹預來推動人工智慧的發展。這種模式在促進技術創新方面具有優勢,但也存在以下問題:
技術異化:缺乏有效監管可能導致人工智慧技術的異化,如AI致人死亡等極端風險。
搭便車與公地悲劇:少數企業可能利用公共資源進行發展,而廣大公眾無法受益,導致公共資源的濫用和浪費。
個人權益保護不足: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公眾的合法權益可能無法得到充分保護。
難以凝聚國際共識:這種模式難以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同,難以形成國際治理標準。
中國對人工智慧的治理態度強調促進與安全並重,倡導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這種治理理念與反身型治理模式高度契合,反身型治理模式強調在政府政策引導下,人工智慧企業通過自我反思和自我治理來實現規範化發展。
(一)中國對人工智慧風險的治理態度:促進與安全並重
中國在人工智慧治理上經歷了從促進為主到安全為主,再到促進與安全並重的轉變。近年來,中國政府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等,明確提出要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的原則,推動人工智慧的規範化發展。
(二)反身型治理模式及其契合性
反身型治理模式借鑑了反身法理論,強調通過組織型、程序型、信息型、商談型、授權型等具體治理措施,引導人工智慧企業建立自我反思和自我治理的運行結構。這種模式既避免了歐盟模式的過度監管,也避免了美國模式的放任自流,與中國的治理理念高度一致。
基於反身型治理模式,中國可以採取以下具體措施來推動人工智慧的規範化發展:
(一)治理理念:從干預主義到保障主義
中國應將治理理念從干預主義轉向保障主義,政府從直接干預轉向引導和激勵,通過柔性政策促進人工智慧企業的自我治理。同時,治理主體應從一元治理轉向多元治理,充分發揮企業和社會組織的自治能力。
(二)組織型治理措施
政府應協助人工智慧企業構建促進與安全並重的發展目標和組織架構,通過設置數據保護官、科技倫理官等職位,推動企業內部管理的規範化。
(三)程序型治理措施
政府應要求人工智慧企業制定包含事前、事中、事後階段的內部運作程序,並對程序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這種措施有助於企業在決策和運營過程中實現自我反思和自我學習。
(四)信息型治理措施
政府應通過激勵政策鼓勵人工智慧企業主動披露運行信息,增強透明度和可解釋性。同時,政府應及時向社會公布相關信息,便於公眾監督。
(五)商談型治理措施
政府應構建「政—企」「企業—用戶」溝通平台,形成扁平化且信息暢通的治理合力。企業應設置順暢的反饋渠道,及時響應用戶需求和建議。
(六)授權型治理措施
政府應通過委託或授權的方式,將部分治理權限賦予行業組織,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的作用。行業組織可以通過制定標準、監督執行等方式,引導企業規範運行。
五、總結
2025年,人工智慧行業的發展前景廣闊,但也面臨著諸多風險和挑戰。全球範圍內,歐盟的「命令—控制」型治理模式和美國的「放任」型治理模式均存在局限性,難以有效應對人工智慧帶來的複雜問題。中國提出的促進與安全並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與反身型治理模式高度契合。通過組織型、程序型、信息型、商談型、授權型等具體治理措施,中國可以有效推動人工智慧的規範化發展,為全球人工智慧治理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鑑。這種新型治理模式不僅有助於解決當前的人工智慧治理難題,也為未來新興技術領域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
更多人工智慧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人工智慧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