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油脂企業效益不佳,經營仍然艱難
2004、2005年是中國油脂工業在發展中持續低迷的兩年,國內油脂企業的
經濟效益普遍較低。
1、2004年以進口大豆為主要原料的企業大多出現了虧損或嚴重虧損,少數企業到了瀕臨破產的境地。2005年由於進口大豆成本與加工成本成正比,以大豆為主的油脂加工企業的經營效益有所好轉。
據中糧協入統企業反映,2005年全國油脂企業1043個,實現油脂產量為1384.1萬噸,其中豆油709萬噸,占油脂產量51%,實現利潤19.10億元。全國有6個省依靠進口大豆加工和1個省以地產大豆加工實現大豆油產量503.8萬噸,占豆油產量70%,實現利潤l9.61億元,占油脂行業總利潤的102%。分省產量和利潤分別為:山東115.34萬噸、2.53億元;江蘇104.8萬噸、2.35億元;黑龍江83.8萬噸、0.16億元(以地產大豆加工);廣東45.82萬噸、2.53億元;上海43.11萬噸、l.31億元;河北61萬噸、3.62億元,廣西43.56萬噸、0.73億元。從油品等級上看,全國一級油產量723萬噸,上述7省大豆油產量503.8萬噸,占70%,且多為外資企業進口大豆和豆油加工。
2、2004、2005年以國產油菜籽為主要原料的油脂加工企業更是舉步維艱,突出表現為油菜籽與菜油價格一路低走。
菜籽和菜油價格一路下跌,油價跌幅大於菜籽。2004年5月到2005年12月的19個月中菜籽與油脂價格一路下跌,從2004年5月份,四級菜油全國均價7100元/噸,到2005年12月份,下跌為5200元/噸,下降1900元/噸。每月噸菜油下跌近百元,噸菜籽下跌560元。四級菜油大於同期菜籽跌價幅度13.1%,其中湖北菜籽由3050元/噸降到2200元/噸,每噸降價850元,同期四級菜油由7000元/噸降到5200元,噸油降了1800元;湖南由2750元降到2280元,每噸降價470元,同期四級菜油由6900元降到5100元,噸油降了1800元;江蘇由2850元降到2400元,每噸降價450元,同期四級菜油由7200元降到5100元,噸油降了2100元;安徽由2800元降到2380元,每噸降價420元,同期四級菜油由7250元降到5100元,噸油降了2150元;四川由3050元降到2400元,每噸降價650元,同期四級菜油由6920元降到5100元,噸油降了1820元。期間基本上是一路下滑,沒有反彈回調跡象。
隨著油脂工業企業2004年和2005年連續兩年的不景氣,導致經濟實力大幅下降,全國有7個省油脂全行業虧損。據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統計,2005年全國規模以上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1043個,資產總額為887肪.8億元,負債合計為654億元,資產負債率為73%,高於大米加工企業和小麥粉加工企業3-4個百分點。有的企業資產負債率高達90%以上,這是一個相當危險的信號。由於資產負債率高,加上連續兩年的不景氣,致使一部分企業在銀行的信譽下降,信貸困擾,資金短缺,生產經營艱難。
(三)、市場持續低速,競爭更加激烈
這兩年,油脂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不如以往,除了上述分析的原因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市場低迷,不僅油價低迷,粕價也同樣持續低迷。這種低迷的油脂市場,造成了企業無利可圖,乃至虧損。從中國糧油商務網提供的1999/06年國內四級豆油周度價格走勢(見圖3)和2003/06國內一級豆油周度走勢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2004年和2005年的四級豆油和一級豆油價格總走勢,都是從年初價格稍高開始到年底一路走低結束的,這與2003年的油價走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與此同時,2005年的
豆粕價格自3月起到年底,也是一路走低結束的。這種價格走勢致使這兩年油脂工業企業生產、經營十分困難,而造成這種價格走勢的根本原因足油和粕多了。我認為,目前我國油脂市場油和粕多的原因足進口多了。也可以說造成目前狀況的根本原因是進口失控和棕桐油走私造成的。競爭足市場經濟的特徵之一,也是市場經濟所固有的,所以企業之間開展競爭足正常的。而同類產品之間的競爭應該體現在質量的競爭、價格的競爭、售前、售中、售後服務的競爭和企業信譽的競爭上,也是企業之間在技術、管理和人才等方面的全面較量,最後的結果是優勝劣汰,這是正常的、合理的競爭。
這幾年,油脂工業企業與其他行業一樣,競爭十分激烈,這也是很自然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是油脂界的個別企業和少數人,在競爭中採取了不講職業道德和不擇手段的辦法進行所謂的競爭,如一度在社會上出現的短斤缺兩、摻假攙雜等損害消費者利益的現象;有的採用低於成本價的方法進行所謂的促銷活動。這些做法是錯誤的,也是危險的。二是需要特別警覺外資大舉進入中國壓榨市場,竭力擠跨中國民族壓榨工業。在2005年3月初,針對當時國內大豆加工能力過剩、產能增加過快的現象,國家發改委發布了行業預警報告:我國現有大豆壓榨能力足實際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壓榨業的年綜合平均開工率不足40%,國內大豆壓榨業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但是,國內壓榨產能的擴張並沒有因此而得以停止,反而出現了加速擴張的現象。跨國糧貿商挾其強大的
金融資本及產業背景在中國各地攻城掠地,竭力擠壓中國民族壓榨工業的生存空間,一系列大手筆併購活動風起雲湧:2005年7月邦基公司收購山東一家油脂企業的控股權,隨後在2006年1月份又表示將從華農集團購買位於江蘇南京的第二個大豆加工廠;2005年11月份,嘉吉公司收購了華農集團在東莞的油脂工廠,又在2006年1月和2月份在江蘇南通分別建設和
租賃了各一個油脂廠;2006年2月,來寶公司宣布收購廣西欽州市的一個大豆壓榨和精煉廠;據稱,ADM在國內管理著年加工能力在1500萬噸的13家工廠;目前法國路易達孚公司正與遼寧省錦州市政府對話,擬對當地一家大豆加工廠
投資1500萬美元。這就是國際資本壟斷中國市場,最終擠垮中國民族壓榨工業的目的。
更多油脂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油脂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