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衛浴行業發展迅速,據不完全統計,日用陶瓷產量占全世界的70%左右,陳設藝術陶瓷產量是全球的65%,
建築陶瓷產量也占世界總產量半壁江山。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和資源優勢使中國企業和產品的競爭力不斷增強,中國在國際陶瓷市場中的地位不斷提高。
弊端一:一成不變的經營模式
在一成不變的經營模式下,部分陶瓷行業已經出現了疲態,一些新產品和新手段亟需一些新的營銷模式來配合,才體現出自身產品的價值最大化。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行業龍頭企業已經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開始通過自身的主動創新去升級渠道建設。
經營模式的升級與改造的過程往往是非常痛苦的,但不進則退,不強則亡,陶企應該主動出擊,快人一步,搶先占領市場有利的位置,才能在大浪淘沙中倖存下來。縱觀中國陶瓷行業發展的歷史,國內陶瓷產業真正的市場萌芽,大概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而發展的鼎盛期應該是從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中期。
伴隨著整個陶瓷產業發展而來的就是陶瓷銷售渠道的風雲變幻。從行業銷售渠道發展史來看,衛浴行業經歷了廠家直銷、產品
批發、總代理經營、區域經營、品牌專賣代理、加盟經營等發展階段,無論是哪一種經營模式,廠家與渠道商之間既有利益也有矛盾,然而誰都離不開誰。
弊端二:傳統的廠家直銷模式
廠家直銷中心是生產發展、市場商品豐富的產物。隨著買方市場的出現,生產企業通過商家經銷、代銷和自己附屬的供銷系統出售商品已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特別是大量積壓的庫存商品,需要自己尋找出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
房地產開發商就在城市與城市之間交通方便的地方建築簡易的、有一定規模的聯體式獨立商店,以
租賃形式供生產商直接銷售商品。這種由廠家直接經營而形成的商業群體,就叫Factoryoutletcenter,譯為廠家直銷中心或廠家門市部中心。
但是在我國,特別是陶瓷行業,起初廠家為了打開市場,都會到當地的市場開設一個門市,直接銷售自家生產的產品,生意做到一定的程度,就會慢慢地發展到其他地方,直接在那裡建立分銷店,但是這種經營模式只會讓廠家的壓力與成本越來越大。自家店開得越多,各種成本與經費就會越多,一旦出現經營不善,廠家無法支撐下去的話就只能直接關門。但是也有一定的好處,就是廠家直接控制著利潤空間。據了解,很多陶瓷企業最先開始都是走這一條經營模式,可以說是原始資金的積累,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出現新的營銷售模式。
經營模式的發展史
批發經營模式一般都是代理商初期為了把生意做起來,把產品批量賣出去,得到資金的回籠。但是這種經營模式的利潤空間很小,成本低,不需要太多的售後服務。但是這種模式只是局限於產品的走量化,不需要很多成本的投入,品牌的附加值不高。當然,這也是最容易賺錢的方法。但是這種走量化的經營模式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出現新的經營模式。因此,出現了總代理與區城性的經營模式。
所謂的總代理與區城性的經營模式,可以理解為經銷商是按區域來劃分的,比如說省總代理,或是某幾個地區加起的總代理。
然後再把經營渠道擴大到下面的地級城縣。但是廠家出於利潤的考慮,往往都會在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取消這種總代理的經營模式,而演變為目前較為普遍的品牌專賣代理經營模式。而這種模式對於廠家或是商家來說,都是一種常態游存的模式,雖然說專賣的經營模式投入比起總代理等模式的投入要大很多,但是容易管理,廠家一般都選擇這個合作模式,對商家來說,利潤是首要的問題,打開門就是要做生意的。只要能讓經銷商賺到錢,廠家也是願意
投資的。
更多陶衛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陶衛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