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企業精準定位,避免惡性競爭。
精準定位是企業應對險惡競爭環境的不二法寶,每個建陶企業都應該找准自己的品牌定位,依據自身的品牌定位來確定產品定位以及展廳的規模和檔次等,譬如不要一窩蜂都建大展廳、都走所謂奢華路線。產品、品牌與目標市場對位才能優化產業資源的配置,避免惡性競爭與資源浪費,使企業和產業得以可持續發展。
第二,革新營銷模式,減少中間環節。
作為半成品,建陶產品流通渠道的中間環節較多,不僅大幅度增加了流通成本,也削弱了建陶企業對終端的服務和掌控能力。未來的渠道競爭必然愈演愈烈,每個建陶企業應根據自身的定位與目標市場的特徵,採取更靈活的、複合式的渠道模式,力求縮短與終端的距離。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
電子商務對傳統實體經營的衝擊越來越強烈已是不爭的事實,以至於「網店能否取代實體店」也引起了行業熱議。基於建陶產品的半成品屬性以及感性消費品屬性,電子商務平台的傳播功能應當更大於銷售功能,這一點在國內市場銷售中尤其明顯,但隨著
網絡營銷的不斷普及與深入,如何利用網絡營銷渠道必將是未來建陶營銷模式創新的重中之重。
第三,重視精益生產,推行綠色戰略。
在國家緊鑼密鼓轉變
經濟增長方式的大背景下,精益生產、綠色戰略應當成為全行業所有企業的共識。從粗放式生產轉變為精益生產,從掠奪式的遊牧民族轉變為自覺的環保主義者,控制成本和提升效益雙管齊下以達成開源節流,這不僅可以使建陶企業提高經營資源的使用效率,也有利於整個陶瓷行業擺脫「三高一資」的惡名,進而減少政府的干預和政策的掣肘。
第四,直面大浪淘沙,適時急流勇退。
儘管產業的重構已是大勢所趨,但建陶行業並不會出現大肆渲染的所謂「洗牌」現象,而是正在慢慢走向分化。事實上,整個行業較之以前已經逐漸變得有序,很多企業都在各行其道,而市場的巨大容量與多元化特性也提供了這種現實條件,絕大多數企業都能在市場的夾縫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當然,大浪淘沙也是任何一個行業發展歷程中的必然現象,這是亘古不易的歷史規律,並不以企業自身的意願為轉移。2012年還只是行業冬天的開始,更嚴酷的寒冬尚未到來,可以預言,無論主動還是被迫,都必然會有一些不能適應寒冬的企業退出行業的歷史舞台,而審時度勢主動撤出肯定好于山窮水盡黯然退出,急流勇退者將在被動中贏得更多的主動。吹盡狂沙始到金,隨著那些落後產能被淘汰,整個產業也將實現一次質的飛躍。
第五,從「重量」到「重質」,減輕出口依賴。
出口「重量不重質」是中國建陶行業的痼疾之一,近年來,隨著企業產銷平衡壓力的不斷加大,儘管出口利潤微薄,仍有很多建陶企業趨之若鶩、樂此不疲,甚至對出口渠道形成了嚴重的依賴。這種瘋狂的傾銷不僅招來了國人「賤賣國土」之譏,也終於引爆了全球性的反傾銷行動,這也致使中國建陶產品的出口通道愈收愈窄,並被迫全面提價。
從行業和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售價的上升其實並非壞事,儘管在短期內可能會讓我們損失一些銷量,甚至有些出口依賴型企業會陷入極大的困境,但這也將促使更多企業從「重量」轉變到「重質」,激勵企業通過價值創新提高單位產品的售價。
對建陶企業而言,目前技術裝備的差距並不大,技術創新的差異愈發難以實施,因此產品價值創新主要是在創意和設計方面。對於實力不強或定位不高的部分企業,可對外合作為主,以自己進行修改為輔。而做高端品牌的企業,面對的是高端市場,創意需求更大,對自身創意能力的要求無疑也更高。所以針對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市場、不同的消費群體,創新和創意之間的比例、成本和附加值之間的比例並不相同。
空間配套創意產品也屬於這個範圍,在未來,賣的不單單是一款瓷磚,而是整個空間和空間產品的配套,包括空間的衍生,這是建陶業未來發展的大方向。正因如此,企業在從「重量」轉變到「重質」時,都要有最適合自己的一個方向,不可盲目照搬別人的產品價值創新模式。
更多建築陶瓷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建築陶瓷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