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藥材價格的大幅度跌宕起伏,在今年兩會上也引起了全國政協委員的關注。近日,小編了解到,經過多年的暴漲之後,2014年的中藥材市場則是一潭死水,冷清低迷。那麼目前我國中藥行業的市場如何呢?
藥材種植產能過剩
根據中藥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2014年整個中藥材市場行情呈現下降趨勢。2014年1月1日開盤為 2639.75點,但隨著新貨批量上市,指數開始進入單邊下行態勢。到11月中旬,隨著高權重品種紅參、天麻等價格下滑,將藥材市場行情拉到全年最低點位 2354.39點,並一直持續到年終。
因受前幾年藥材價格不斷上漲驅動,我省農民種植中藥材面積持續擴大,最終也造成部分藥材產需失衡,供過於求,價格大幅下跌。甚至部分藥材價格高台跳水,地產優勢品種三七、黨參、當歸等價格降幅都在20%以上,其中黨參價格降幅最大,比同期下降 70%~80%。這一行業周期性現象,讓藥農們再度受挫。
中國中藥協會中藥信息中心副主任、中藥材天地網副總裁賈海彬表示,受前幾年中藥材價格暴漲刺激,大量中藥材品種的種植面積擴大,正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再加上這幾年大量資金進入市場囤積藥材,這些庫存需要幾年的時間去消化,才導致整體市場蕭條,行情走低。
下半年有望企穩回升
「2014年,中藥材價格該降的品種都降了,空頭因素的力量得到了一定的釋放,這對2015年的指數運行是一種利好。」賈海彬預計,2015年中藥材行情再度大幅下挫的機率極小,並有望在下半年企穩回升。
同時,賈海彬分析,過去傳統的中藥材貿易方式,門檻低,中間環節多,導致中藥材價格、產量、質量失控,這種流通方式在2014年已經走到了盡頭。以天地網、康美、九州通等為代表的中藥材現代信息化流通平台在2015年有望「初露鋒芒」,將中藥材生產供應引向產地化、專業化和集約化。
因地按需發展中藥材
就中藥材價格暴漲暴跌這一現象,我省統計部門專業人士建議,中藥材對生長環境要求高,所以在種植區域選擇上要堅持因地制宜、立足特色,不能一味地在面積上做文章。同時,業內專家也建議,藥材受季節和生產周期等客觀條件限制,市場反應較為遲緩,使藥材種植與市場需求脫節,極易產生盲目性,造成產量大起大落,價賤傷農,影響生產和市場供應。政府相關部門應給予引導和規範,及時發布市場供需信息,為種植趨向提供相對科學的依據。
更多中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中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