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工程機械行業分析報告 >> 2016年我國內燃機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2016年我國內燃機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2016-10-09 13:34:48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今年8月完成內燃機銷量413.15萬台,同比下降0.86%,累計完成3424.12萬台,同比累計下降8.72%;功率方面,8月完成17952.74萬千瓦,同比增長24.67%,累計完成功率148694.1萬千瓦,同比累計增長9.25%。

  8月銷量較7月有小幅增長,同比農機用、船用、摩托車用降幅較大;累計銷量同比降幅仍近9%;柴油機銷量持續低位徘徊,汽油機總體小幅下降。以下是2016年我國內燃機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內燃機

  2015年回顧:

  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12月全國內燃機行業644家規模以上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快報顯示,2015年1~12月除資產總計、流動資產、應收帳款、存貨及產成品、負債總計增長外,其餘主要財務指標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具體情況如下:

  據《2015-2020中國內燃機及配件行業市場調查報告》分析,主營業務收入小幅下降。2015年1~12月全國內燃機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91.74億元,同比下降3.31%,下降額為78.53億元。

  從全國內燃機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不同控股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看,2015年1~12月,集體控股企業、私人控股主營業務收入高於2014年同期,同比分別增長1.16%、7.04%;國有控股企業、港澳台商控股、外商控股、其他控股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低於2014年同期,同比分別下降17.98%、 22.41%、8.54%、4.04%。

  利潤總額大幅下降。2015年1~12月全國內燃機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74.85億元,同比下降9.54%,減少額為18.44億元。

  從全國內燃機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不同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看,2015年1~12月,私人控股企業、其他控股企業利潤總額高於2014年同期,同比分別增長 5.46%、35.91%;國有控股企業、集體控股企業、港澳台商控股企業、外商控股企業利潤總額低於2014年同期,同比分別下降33.49%、 7.79%、13.88%、3.21%。

  應收帳款占用資金小幅增長。截止2015年12月末,全國內燃機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應收帳款為322.00億元,同比增長9.50%、同比增加資金占用 27.94億元。庫存占用資金小幅增長。2015年12月末,全國內燃機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存貨資金為296.93億元,同比增長3.12%。應收帳款和庫存依然增長,可見內燃機行業市場去庫存壓力依然嚴峻,產能過剩的問題仍然亟待解決。

  進出口方面根據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統計2015年12月內燃機行業出口總金額12.95億美元,同比下降7.63%;全年累計出口金額140.84億美元,同比下降3.70%。12月內燃機行業進口總金額9.29億美元,同比下降9.49%;全年累計進口金額98.99億美元,同比下降18.19%。進出口雙雙下降顯示出了國內外市場需求並不旺盛,加劇了業內企業庫存壓力,擴大需求激發市場活力是行業的當務之急。

  行業起伏不大

  分燃料類型來看,8月,柴油機銷售37.85萬台,環比增長18.87%,同比下降16.40%,累計銷售322.37萬台,同比累計下降 28.07%;汽油機銷售375.28萬台,環比增長1.75%,同比增長1.04%,累計銷售3101.63萬台,同比累計下降6.09%。

  分配套市場來看,8月,乘用車用、商用車用內燃機累計銷量良好,其他細分市場均出現不同程度降幅。乘用車用內燃機累計銷售1285.00萬台,同比累計增長10.77%;商用車用內燃機累計銷售227.47萬台,同比累計增長12.10%;工程機械用內燃機累計銷售30.44萬台,同比累計下降 0.27%;農用機械用內燃機累計銷售229.42萬台,同比累計下降38.72%;船用內燃機累計銷售1.68萬台,同比累計下降46.90%;發電機組用內燃機累計銷售115.81萬台,同比累計下降10.49%;園林機械用內燃機累計銷售224.48萬台,同比累計下降8.15%;摩托車用內燃機累計銷售1282.12萬台,同比下降18.71%。

  受國二升國三影響,多缸柴油機累計銷量較之同期有較大降幅,其中農用降幅較大。8月,多缸柴油機企業共銷售238.87萬台,同比累計下降5.82%。在多缸柴油機眾多配套領域中,商用車占比最大達到63.42%,8月累計銷售 151.49萬台,同比累計增長7.78%。多缸柴油機配套的其他領域中,農用受國二升國三影響最大,銷量同比降幅達到41.70%;工程用、發電、船用領域同比降幅在2%~22%左右。

  據海關總署8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8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2.2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9%。其中,出口1.27萬億元,增長5.9%;進口9250億元,增長10.8%。單就8月份而言,進口、出口均出現較大增長,超出市場預期。

  今年前8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5.37萬億元,下降1.8%。其中,出口8.84萬億元,下降1%;進口6.53萬億元,下降2.9%。8月,小汽油機企業累計銷售543.60萬台,同比累計下降7.91%,園林機械用累計銷售224.48萬台,同比累計下降8.15%;農機用累計銷售112.36萬台,同比累計下降7.72%。

  多缸汽油機8月銷量較7月有小幅增長,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多缸汽油機累計銷售1351.04萬台,同比累計增長11.41%。最主要配套在乘用車領域,占比達到94.25%。8月累計銷售1273.33萬台,同比累計增長10.86%。

  據內燃機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分析,新能源內燃機總體呈現平穩趨勢,隨著環保標準的不斷上升級,政府方面對新能源車的利好政策不斷、新能源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展開,以及民眾環保意識的加強及對新能源接受程度加深,新能源內燃機在今年會越來越好。

  今年8月,除工程機械用、園林機械用內燃機當月銷量環比小幅下降,其餘細分市場均不同程度增長;累計銷量除乘用車用、商用車用同比增長外,其餘行業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銷售總量降幅仍較大。

  更趨環保健康

  未來,內燃機行業將趨於更加理性環保的健康發展模式,內燃機是目前和今後實現節能減排最具潛力、效果最為直觀明顯的產品,在相當長一個時期作為主流動力機械的地位不可動搖。實現我國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的總目標,內燃機工業節能減排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未來五年是內燃機行業將迎來全面升級的時期。

  從生產製造的最高端觀察,當前,內燃機測試技術與裝備嚴重缺失和落後,同樣是制約我國內燃機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大掣肘。長期以來,我國內燃機行業的生產製造、試驗檢測等測試技術和測試設備依賴國外的現象非常嚴重,關鍵測試設備和儀器絕大多數需要進口解決,嚴重阻礙了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和新產品的發展。

  據悉,面對內燃機產品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和細微顆粒物等各種物質對大氣環境的嚴重影響,已開發國家內燃機製造業節能減排技術的關注點已經從控制內燃機有害物質排放轉向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從歐盟制定的汽車排放法規可以很明顯看到,2020年起新生產的乘用車二氧化碳排放量標準從目前的130克/公里降低為95克/公里,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正在取代有害物質排放法規成為推動內燃機技術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李東茹表示,「應將未來的發展重點放在綠色設計技術、清潔生產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以及節能減排降噪技術上。綠色製造是技術創新的驅動力。以最少的資源投入實現最高的附加值產出的『資源效率』概念的提出,較好地實現了『綠色』 與『利潤』的融合,也符合企業需求」。

  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邢敏對於綠色製造曾如是說,「為了順應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倡導,整個內燃機行業應全面推行綠色製造,注重可替代燃料的研發,全面貫徹執行國家機動車和內燃機排放法規。加速實現內燃機先進位造,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使用效率,全面提升清潔高效的加工工藝水平,推廣智能化生產,實現綠色生產。推廣適於替代燃料內燃機專用潤滑油和非常規排放後處理技術,開展新型替代燃料燃燒技術研究。深化替代燃料發動機與現有發動機製造體系兼容。」

  「十三五」期間除了在環保綠色製造的技術提升上,在設計生產技術的創新、國內品牌企業走出去、行業監管的完善方面都將更上一層樓。

  「十三五」規劃下,整個內燃機行業要加強自主研發能力,掌握核心技術為重點。積極響應環境友好型建設為目標,倡導綠色生產和再製造等可持續發展方式。

  與此同時,各個內燃機企業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在政策的助力下,不斷提升自身實力,致力於建設全球領先的內燃機產業,為全球內燃機企業提供產業鏈服務。

更多內燃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內燃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