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建築裝修行業分析報告 >> 2016年中國建築市場現狀分析:已成為政府優先發展和稅收來源

2016年中國建築市場現狀分析:已成為政府優先發展和稅收來源

2016-12-26 16:56:24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我國建築業在經歷了幾十年的狂飆突進後,逐漸步入了低速發展期,新常態下,伴隨著經濟增速放緩、投資增速下滑,深處其中大大小小的建築企業,面臨著各種發展阻力。與此同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啟動、大量基建項目的實施以及與建築業相關的各項戰略部署的推進,又給建築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以下是報告大廳小編整理的2016年中國建築市場現狀分析。

2016年中國建築市場現狀分析:已成為政府優先發展和稅收來源

  建築行業現狀:

  近些年來,我國建築業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已有了巨大的進步,無論是建築市場的規模、企業的數量、資質等級、技術力量等,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確決策,宏觀調控的結果,建設行業也成為全國各地各級政府優先發展和巨大的稅收來源。

  1、建築業的支柱作用不斷增強

  要說現狀,就要說明我們這個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我們認為,在當下的中國,建築業是當之無愧的支柱產業,而且還將繼續發揮其支柱作用。從1978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8%,到2012年的6.83%,我們可以清楚地從數據中看出這個趨勢。除了產出量,建築業的支柱地位還表現在國民經濟的帶動力、促進就業的消化力等方面。因此,當基本建設規模下行時,很難用哪個產業來替代建築業對於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如果我們放棄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的道路,則經濟必須忍受下行的陣痛。

  2、建築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速度加快

  從建築業的產業結構來看,其調整優化的步伐一直在進行,而且在不斷加快。有五個突出的特徵:第一,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今天建築業的產業梯隊和市場分工格局基本形成:央企把控了國家的重點工程等大的項目;城市的骨幹企業基本壟斷了地方的標誌性工程;一些比較強的民營企業則專攻大型的公共建築。第二,以央企和優秀的民營企業上市為標誌,建築業實現了與資本的結合,從而引發了包括承包領域、地位、市場角色、建設能力在內的一系列變化。第三,大型企業走向多承包領域的綜合發展,同時業務板塊逐漸清晰,專業分工不斷加深。第四,產業融合的趨勢正在顯現。重組格局越來越開放,建築業同製造業、信息業、物流、金融的聯結日益深入,同時,這些行業的融入也正在改變著傳統建築業的運行、企業、人才需求結構。第五,建築業的市場結構在地域上表現出新趨向,儘管60% 的投資額仍由東部消化,中西部建築市場增幅已經連續多年高於東部地區。

  3、具有一流的建造能力

  中國建築業已經成為全球建造能力最強的產業。作為建築的試驗場,中國是全球建造形式最為複雜的國家,各類建築依靠我們自己的能力都能夠完成。近年來全球的建築奇蹟我們約占十分之三。

  建築行業發展:把握一個基準兩個方向

  1、加強自身經營管理能力

  萬變不離其宗,優秀的經營管理能力,是企業維持良性高效運轉的前提,也是企業維持持續競爭優勢的基礎,應對各種市場風雲變幻的保障。

  中建政研集團董事長梁艦表示,建築企業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最突出的是「重項目、輕收益、輕管理」,普遍存在經營管理水平不高、高端管理人才缺乏的情況,追逐短期利益,缺乏長遠戰略規劃,忽視組織優化和技術創新。但建築行業多年來在擴張型貨幣政策刺激下,一直保持高速發展態勢,從而掩蓋了各類問題,企業無暇顧及內部經營管理的優化,粗放型的管理為日後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總經濟師、全國人大代表魯貴卿在演講中也表示,企業的內部經營管理是根本。他引用經濟學家許小年的一句話「企業的經營和宏觀經濟關係不大」,強調企業要眼睛向內,在關注外部的同時把工作的重點放到內部經營管理上。他倡導把信息互聯技術應用於企業管理實踐,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力。信息技術應用一定要以管理標準化作為基礎,由於建築企業普遍管理標準化程度不高,導致信息技術應用難度大。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姚兵,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員王珏林也不約而同談到企業的內部管理。姚兵指出,建築企業要通過知識管理推動企業的轉型升級。王珏林表示,建築企業應加強管理和內部規範,用機制體制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2、緊跟國家戰略,把握市場節奏

  近年來,與建築業相關的戰略部署接連不斷地推出,PPP模式,一帶一路,新型城鎮化,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特色小鎮,裝配式建築等等可謂層出不窮。梁艦提醒廣大建築企業,對於這些國家層面推出的發展戰略所帶來的新興市場一定要密切關注,提早介入。市場容量有限,新興市場的興起伴隨著的是傳統市場的萎靡,固守施工領域在我國目前的建築市場環境中處境越來越被動。且新興市場門檻更高,不及時介入必然錯失很多機會。

  以PPP模式為例,PPP模式將成為未來基礎設施建築業的「新常態」,這在業內已經形成共識。中建政研項目總監、PPP專家委員會委員張勝表示,參與PPP模式是市場競爭的必然需要。原因是什麼?首先,PPP市場規模是很大的,截止2016年8月,全國PPP綜合信息平台入庫項目10313個,總投資額12.28萬億元,這是一塊很大的蛋糕,建築企業能視而不見嗎?其次,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基礎設施建設是建築企業的一個主要市場,而基礎設領域的大項目基本都進PPP項目庫了,這就是目前的市場形勢,建築企業不得不主動擁抱PPP。梁艦更坦言,建築企業考慮PPP項目,不是做與不做的問題,而是怎麼做的問題。

  就目前建築企業自身情況而言,進入PPP領域並非易事。以PPP為代表的新型產業模式對建築企業的綜合運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構建綜合能力,實現轉型升級

  中建政研信息諮詢中心總經理楊賀龍在演講中指出, PPP項目對建築企業提出的要求是綜合性的,融、投、建、管缺一不可。建築企業作為社會資本方參與PPP項目,既要有前期的資本運作能力、規劃設計能力,中期的施工建設能力,又要具備後期的運營管理能力,即需具備整合全產業鏈資源的能力。而大多數建築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只有單一的施工建設能力。目前參與PPP模式的企業以大型央企、國企為主,原因就是這類企業已經具備較為完善的產業鏈,融資能力、規範管理能力及綜合服務能力都遠超一般的民營企業。楊賀龍表示,聯營掛靠與大量設置分公司這兩種模式是過去10多年來建築業企業擴張的典型模式,但是這種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這樣的企業沒有競爭力。建議建築企業以參與PPP為契機,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構建核心競爭力。

  梁艦表示,當前的市場形勢有助於建築行業進行一次「優勝劣汰」,提升行業企業的整體水平,特別是為優秀企業提供了一次很好的「轉型升級」的發展機遇。改革正當其時,圓夢適得其勢。建築企業應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全方位提升內部管理水平,提早介入新興市場,占得市場先機。中建政研也將繼續發揮工程建設領域諮詢培訓與綜合服務運營的領先優勢,幫助建築企業在國家PPP模式、新型城鎮化、一帶一路等一系列的戰略部署下,化危機為轉機,突破發展瓶頸,實現轉型升級。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2016年中國建築市場現狀分析,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市場信息以及投資分析可查閱2016-2021年中國建材建築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

更多建築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建築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