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開展海洋能開發利用實踐技術40多項,累計裝機容量達55萬kw。當前我國海洋能技術發展較快,總體來說,潮汐能技術基本成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潮流能、波浪能、溫差能技術均取得不程度的進展。以下對海洋能行業環境分析。
海洋能行業環境分析,我國近海的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溫差能、鹽差能的理論潛在量約6.97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約0.76億千瓦。海洋能行業分析指出,其中,溫差能資源所占比重最大,約占海洋能總量的52.6%,開發利用技術成熟度較高的潮汐能、潮流能和波浪能共占31.1%。
海洋中蘊含的能量足以滿足全球的電力需求,而且不會產生任何污染。另外,與風能或太陽能技術相比,儘管海洋能發電技術要落後十幾年,但其具有獨特的優勢:能量密度高,波浪能的能量密度是風能的4到30倍;與太陽能相比,海洋能不受天氣的影響,更加穩定可靠。現從三大規劃來分析海洋能行業環境。
一是發布海洋能規劃,繪就「十三五」發展藍圖。海洋能行業環境分析,2016年,國家海洋局編制印發了《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指導海洋能發展的5年規劃,抓住國家「十三五」規劃關於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升級以及海洋能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方向的戰略機遇,瞄準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加快我國海洋能技術的商業化進程。
二是攻克海洋能技術,趕超國際海洋能先進水平。海洋能行業環境分析,一年來,我國海洋能技術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向裝備化、實用化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在國際海洋能舞台上占據了一席之地。潮流能技術率先實現了「彎道超車」。浙江聯合動能公司開發的3.4兆瓦大型潮流能發電機組首批1兆瓦模塊於舟山海域併網發電,使我國成為世界第3個實現兆瓦級潮流能併網發電的國家,該成果被評為「2016年十大海洋科技進展」。浙江大學潮流示範電站穩定運行時間和能源轉化效率等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波浪能技術迅速走向成熟。廣州能源所研製的波浪能裝置總裝機提升至260千瓦,並於今年4月實現了上岸併網,這是我國波浪能發電首次真正走入百姓家庭。此外,在溫差能發電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三是建立支撐服務體系,服務海洋能產業發展。海洋能行業環境分析,迄今最為全面詳盡的《中國海洋能近海重點區資源分布圖集》編印完成,海洋能開發活動將有據可依、有圖可查。海洋能研發、設計、示範、測試、施工、運維等上下游機構,向山東、浙江、廣東等省區集聚的態勢正在形成。以試驗場為代表的支撐服務體系建設,始終是海洋能發展布局的重點。海洋能海上試驗場分別對潮流能和波浪能發電機組開展了現場測試服務,自主海洋能發電的測試方法和標準體系正逐步建立,海洋能室內綜合測試平台已投入使用,為加速海洋能技術的成熟提供了有力支撐。
海洋能行業環境分析,提高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水平,做好海洋能開發的支撐服務體系,尤其是海洋能海上試驗場建設至關重要。「波浪能、潮流能發電裝置,從設計、製造到產業化需要經歷模型樣機、比例尺工程樣機、原型樣機等一系列過程,其中涉及多個環節、多個領域的試驗與測試,而海上試驗是工程樣機到成型產品過程中的必備環節,這是實驗室無法替代的。
更多海洋能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海洋能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