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藍莓營養豐富,品種也是非常多,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尤其是孕媽媽。近幾年,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藍莓的健康價值愈發受到重視,這為其市場拓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藍莓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我國栽培藍莓起步較晚,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且初期發展非常緩慢,產量主要以野生資源為主。直到2000年以來,隨著遼寧、山東、黑龍江、北京、江蘇、浙江、四川等地區相繼對藍莓進行了引種試栽,我國藍莓產業進入規模化栽培試驗示範階段。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藍莓栽培面積達到了143.82萬畝,總產量更是高達78萬噸,遠超美國、智利等傳統藍莓生產大國。雲南,作為藍莓的重要產地,其藍莓總產量達到18.29萬噸,穩居全國第一,被譽為「全國現代藍莓產業的引擎」。這使得市場上的藍莓供應量大幅增加,價格也相應下調,消費者們期待著藍莓能以更親民的價格和更優質的品質走進千家萬戶。
在進口方面,雖然中國藍莓鮮果的進口量在2012年後持續攀升,但自2022年起開始呈現下降趨勢,這主要歸功於雲南產區藍莓鮮果成功填補了冬季市場的空白。而在出口方面,中國藍莓鮮果自2020年首次出口至俄羅斯以來,出口國家和地區逐漸增多,至2024年已達12個,且出口量逐年攀升。
目前,我國藍莓產地可分為膠東半島藍莓產區,長白山、大小興安嶺藍莓產區,雲貴高原藍莓產區,長江中下游流域和南方地區五大產區。
1、設施生產將成為未來藍莓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式
在我國藍莓露地栽培生產中,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成為減產、品質下降的主要因素。長江流域的倒春寒,長江以北產區果實成熟期連續降雨、局部地區的冰雹災害,北方產區的越冬凍害已經成為我國藍莓生產中的主要危害。雲南產區露地生產也面臨秋季大量二次開花,越冬期間的瞬時低溫導致嚴重的坐果不良和產量與品質下降。採用設施生產是解決以上自然災害的有效措施,而且鮮果商品率比露地生產可以提高30%以上。雲南產區設施生產方式還具有防止日灼和由於紫外線過強導致樹體生長緩慢的作用。因此,2020年以來,我國主要產區新增種植面積中90%以上為設施生產,並成為我國未來藍莓生產的主要趨勢。近3年,長白山產區和遼東半島產區,利用設施避雨、防雹栽培也開始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
2、產區區域化和品種區域化
藍莓行業發展現狀分析指出,藍莓喜冷涼氣候條件,生長季節高溫對生長、結果不利,果實成熟期高溫導致果實變小、樹體衰弱,以膠東半島產區為例,果實成熟期溫度條件不僅影響果實的大小,對果實的風味品質也影響極大。在果實成熟期氣溫較低(多數<30℃),且晝夜溫差大(10℃)的雲南產區,含糖量可高達17%以上,而在果實成熟期持續高溫(30℃),且晝夜溫差小(<10℃)的廣州產區,含糖量則在14%以下。
3、銷售渠道、銷售方式等逐漸呈多元化發展
隨著消費者對藍莓需求量的進一步增長,藍莓需求逐漸滲透進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藍莓產品的銷售渠道、銷售方式、銷售地點逐漸呈多元化趨勢發展。具體倆看,目前我國藍莓銷售渠道從線下銷售向線上銷售擴張,且線上銷售占比呈擴大趨勢;銷售方式從單純的農產品銷售逐漸向農、文、旅結合的遊客採摘、產品加工等方面擴張;銷售地點從早期以高檔零售商店為主,逐漸按不同品種出現區分:鮮果銷售主要在大型超市、高檔住宅區附近的市場、品牌專業店等,深加工產品以集采、私域購買、精品超市、便利店、餐飲店為主。
2025年,藍莓行業在產品多元化、種植標準化、產業智能化等方面展現出顯著的發展趨勢,同時也面臨著市場競爭、技術瓶頸、成本壓力等挑戰。然而,隨著政策支持的加強、消費升級的推動以及技術創新的加速,藍莓行業的發展前景依然廣闊。未來,藍莓企業應加強品牌建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促進產業協同發展,以提升自身競爭力,推動藍莓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高品質的藍莓產品。
更多藍莓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藍莓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