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4年全球稀土供應鏈迎來關鍵調整。繼2023年對進口礦實施管控後,我國進一步加強出口端管理,將釤、釓、鋱、鏑等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納入出口管制清單,並於發布當日生效。這一舉措標誌著中國在稀土全產業鏈戰略地位的持續強化。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稀土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可行性評估報告》指出,商務部與海關總署聯合公告顯示,此次管控覆蓋金屬、氧化物、靶材等形態的7種中重稀土材料。此類資源因其軍民兩用屬性被正式列入《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成為繼2024年12月銻品管制後又一關鍵戰略物資。值得注意的是,這七類元素全球供應高度依賴中國——我國控制著約90%的稀土精煉產能,並擁有占全球40%儲量、67%產量(2023年達24萬噸)的核心優勢。
當前中國稀土出口呈現顯著結構差異:輕稀土以鑭、鈰等元素為主,主要銷往美國、日本及荷蘭;而中重稀土如鏑、鋱則集中流向日韓市場。分析顯示,此次管制將直接影響日本對高性能磁材原料的獲取能力——該國80%以上的離子型重稀土依賴中國進口。從市場反應看,參考銻品出口受限後內外價差超21萬元/噸的案例,中重稀土價格可能出現前期快速拉升、後期調整並持續走高的趨勢。
政策導向已明確轉向高端應用傾斜:我國此前對稀土出口管控集中在冶煉分離技術環節,而此次直接針對材料級產品。數據顯示,中重稀土更多以釹鐵硼磁材等高附加值形態間接出口,這與全球供應鏈"南重北輕"的資源分布(中國南方占全球80%以上離子型重稀土儲量)形成戰略閉環。管制措施將推動產業從原料出口轉向技術輸出,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高端領域構建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
作為唯一具備全產業鏈生產能力的國家,我國正通過政策組合拳鞏固戰略資源主導權:2023年全球約三分之二稀土產量由中國貢獻,而90%的精煉產能集中於此。從內蒙古輕稀土基地到贛閩粵離子型礦核心區的空間布局,配合日趨嚴格的進出口管制,正在重塑全球供應鏈格局。這種管控既保障了國內供給安全,也為突破"以價換量"傳統模式創造了條件。
總結而言,中重稀土出口管制的實施,標誌著中國在關鍵戰略資源管理上邁入新階段。通過強化全產業鏈掌控力、推動高端應用轉化,我國不僅鞏固了在全球高精尖產業中的核心地位,更構建起"資源技術市場"三位一體的戰略屏障。未來隨著政策持續深化,稀土產業將從簡單的資源輸出轉向價值創造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更多稀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稀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