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能源綠色化加速推進的背景下,儲能技術作為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支柱,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截至2024年底,我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突破70吉瓦(GW),較上年增長超1倍,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等核心技術持續疊代,系統成本五年間下降60%。這一跨越式發展背後,是技術創新與市場化改革的雙重驅動,但產業仍面臨技術瓶頸、標準體系完善及商業模式創新等多重挑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能源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行業專家指出,儲能產業需以固態電池長時儲能、新一代電池體系為核心攻關方向,推動數位化和人工智慧技術與儲能系統的深度融合。通過整合技術研發、產品疊代和標準制定的協同效應,打造覆蓋技術端到產品端再到應用端的完整創新鏈條。例如,在材料科學領域突破高端電極、電解液等核心部件的技術壁壘,同時構建涵蓋安全性能、循環壽命等指標的標準化評價體系,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築牢根基。
當前儲能產業亟需通過制度創新破解成本疏導難題。政策層面應加快建立容量電價補償機制,推動電力現貨市場與輔助服務市場的銜接,探索將儲能納入碳交易體系的可行路徑。此舉不僅能提升峰谷套利、調頻等傳統應用場景收益,還能拓展虛擬電廠、需求響應等新興商業模式空間,使儲能從單一設備升級為具備多重功能的價值載體。數據顯示,用戶側儲能場景占比已顯著擴大,但需進一步通過價格機制釋放其在電網調節中的戰略價值。
面對全球能源轉型的迫切需求,我國應以開放姿態加強與國際產業鏈的技術交流與標準互認,支持本土企業在材料研發、系統集成等領域輸出成熟方案。同時吸引跨國企業參與國內儲能項目建設,形成優勢互補的協同創新網絡。通過共建跨境綠色能源生態,既能加速中國技術裝備走向海外市場,也有助於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安全高效、經濟可靠的儲能解決方案,為實現碳中和目標註入新動能。
總結來看,我國儲能產業正處於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關鍵轉折期。只有持續強化技術創新能力,構建成熟可持續的市場環境,並通過國際合作擴大全球影響力,才能真正推動行業完成「政策驅動」到「市場驅動」的跨越,最終成為能源革命的重要引擎。這一進程不僅關乎電力系統轉型成敗,更將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清潔能源發展提供可複製的經驗範式。
更多能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能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