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人工智慧+」再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有企業如何利用其需求規模大、應用場景多的優勢,推動技術與市場的深度融合,已成為當前發展的重要課題。近期,北京市國資委部署了市管企業「人工智慧+」專項行動方案(20242025),並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從數據流通到智算平台,再到民生服務,北京國企正以系統化布局,為全國提供可複製的「首都經驗」。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高質量數據是人工智慧發展的核心資源。然而,當前行業內普遍存在數據分散、存儲成本高、流通效率低等問題。為此,北京市一家新成立的國企開發了數據流通利用增值協作網絡,旨在解決這些痛點。該網絡已小規模上線,並批量上架了3000多款數據產品。
協作網絡不僅搭建了類似「線上超市」的數據資源高地,還引入了區塊鏈和隱私計算技術,確保數據在「安全空間」內流通。這種「數據不出域、價值可流轉」的模式,有效激活了因權屬不清或安全顧慮而「沉睡」的高價值數據。未來兩年內,協作網絡計劃接入1萬個市場主體和3萬個數據產品,實現北京市、京津冀區域及6個其他試點城市的數據互聯互通。
在北京酒仙橋,一個由老舊廠房改造的北京數字經濟算力中心近期投入運行。這是北京五環內唯一一個千P以上商用智算中心,面向政府機關、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提供普惠算力。該中心由一家成立不到兩年的國企建設運營,其國產混元算力方案不僅提升了國產晶片性能,還具備軟體和工具鏈的兼容調度能力,大幅降低了企業入門人工智慧的門檻和成本。
該企業致力於打通算力—數據—模型的全棧技術自主鏈路,並通過「1個AI基礎設施底座」和「傳統產業升級平台+新興產業加速平台」的雙平台模式,串聯場景和產業,突出「在地運營」思維,推動人工智慧產業的商業閉環。建成智算中心只是第一步,圍繞其打造生態,輻射產業鏈上下游,促進產學研融合,才是更長遠的目標。
在金融服務領域,人工智慧的應用顯著提升了客戶體驗。以北京銀行為例,其智能客服系統在一個月內累計服務客戶66.5萬人次,處理問答325.8萬條,整體回答成功率達92%,有效緩解了人工客服壓力。對於老年人而言,手機銀行從「複雜難用」變為「一步一導」,繳費不再需要「出門跑腿」。
在信貸審批環節,北京銀行通過大語言模型開發的智能報告平台,將貸前調查報告撰寫時間從3天縮短至5分鐘,初審效率提升40%。在風險防控領域,圖分析技術構建的企業級涉賭涉詐關聯圖譜,將人工排查時間從「天級」壓縮至「分鐘級」,顯著提升了事前預警與事後定性效率。截至目前,該模型已識別待排查風險團伙300餘個,涉及黑名單帳戶400餘個,潛在可疑對公帳戶超過5000個、對私帳戶超過1000個。
從數據流通的「底層底座」到智算生態的「創新平台」,再到民生服務的「應用終端」,北京國企正以系統化布局,全面推動「人工智慧+」的落地實施。通過構建高質量數據流通網絡、打造普惠智算平台、優化金融服務體驗,北京國企不僅為自身數位化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全國提供了可複製的「首都經驗」。在人工智慧賦能下,國企的創新發展正邁向新的高度。
更多人工智慧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人工智慧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