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增強的背景下,石化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2023年,我國石化全行業營業收入達到15.95萬億元,利潤總額為8733.6億元。面對碳減排、市場需求變化等挑戰,石化行業需要科學合理的轉型路徑,以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本文通過構建石化產業鏈轉型經濟環境效益評估體系,分析了石化行業面臨的挑戰、轉型方向及效益評估,為行業高質量轉型提供參考。
(一)能耗污碳負荷嚴重
《2025-2030年中國石化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石化行業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重的問題突出。2022年,全國石化產業能耗總量為9.48億噸標準煤,占工業能耗總量的44.4%。2016—2022年期間,行業能耗強度持續增加,與工業平均水平差距逐漸擴大。同時,石化行業CO₂排放呈現持續上漲趨勢,碳排放強度從2016年的3.02噸/萬元增長至2022年的3.64噸/萬元,遠高於工業平均水平。此外,行業污染物排放嚴重,廢氣排放量列工業領域第一,化學需氧量、氨氮以及危險廢物等排放問題嚴峻。
(二)上下鏈條銜接不足
我國石化行業中下游深加工環節缺鏈斷鏈,煉油與化工資源銜接緊密程度不足,產業鏈耦合程度不高。隨著能源結構轉型,油品需求增速放緩,推動成品油向化工原料轉變成為行業升級的關鍵。此外,石化行業下游與應用市場存在鴻溝,科技成果實際應用轉化遲緩,產業帶動作用不明顯,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
(三)產品結構矛盾突出
石化市場產業分析提到我國石化行業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前期的大宗基礎產品及中低端化學品產能集中釋放,而高端化學品結構性短缺。2016—2023年,高端製造產成品產值占比持續低於基礎化工,高附加值產品發展不足。乙烯作為典型的石油化工產品,其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占石化行業總排放量的5.8%。同時,部分精細化工產品出現階段性產能過剩,如丁基橡膠裝置平均開工率長期不足60%。
(一)基於經濟環境效益評估的轉型體系構建
為解決石化行業轉型頂層設計不足、路徑不明的問題,構建了石化產業鏈轉型經濟環境效益評估體系。該體系包括產業鏈現狀分析、產品調整方向識別、經濟環境效益評估三個模塊,融合物質流、價值流、能源流、污碳流等方法,可闡明產業鏈延鏈、補鏈和強鏈方向,定量揭示轉型帶來的綜合效益。
(二)大慶市石化產業鏈轉型方向
以大慶市為例,其石化行業已經形成了集油氣開採、煉油、化工為一體的產業體系,但產業鏈相對較短,生產基礎通用料居多,深加工產品少。根據大慶市產業振興行動計劃及未來發展規劃,提出乙烯、丙烯、芳烴等產業鏈的轉型方向,包括乙烯–聚乙烯–茂金屬薄膜,丙烯–聚丙烯–電池隔膜,芳烴–苯乙烯–HIPS–HIPS板材等產業鏈升級路徑。
(一)經濟效益評估
通過計算大慶市建議發展產業鏈的利潤率,結果顯示,乙烯、丙烯、芳烴等產業鏈的利潤率均在21%~93%之間。其中,丙烯–聚丙烯–電池隔膜產業鏈的利潤率最高,達到93.0%。這表明,通過產業鏈延伸和產品結構調整,可以顯著提升石化行業的經濟效益。
(二)環境效益評估
在環境效益方面,評估了各產業鏈的CO₂排放量和固廢產生量。結果顯示,建議發展產業鏈平均碳生產率達到了0.63萬元/噸CO₂。隨著產業鏈的延伸,從上游基礎原料向下游高附加值產品轉化的過程中,產品碳生產率整體呈現上升趨勢。這表明下游高端產品在經濟價值和碳排放效益方面具有更突出的表現。
四、結論
我國石化行業在提質增效過程中面臨著多重挑戰,包括能耗污碳負荷嚴重、上下鏈條銜接不足、產品結構矛盾突出等。為解決這些問題,構建了石化產業鏈轉型經濟環境效益評估體系,通過調整產品結構、強化產業聯動等措施,推動石化產業鏈朝著經濟環境雙友好、基礎精細共發展的方向發展。以大慶市為例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實施乙烯、丙烯和芳烴產業鏈升級策略後可帶來較好的經濟環境效益。未來,石化行業應持續聚焦本地及國內需求,優化產品結構,加強與新興行業的連結,提升行業競爭力,推動高質量轉型。
更多石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石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