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全球醫療技術快速革新和國內政策持續利好的雙重推動下,中國體外診斷(IVD)行業正經歷著從「量變」到「質變」的深刻轉型。儘管行業在某些領域的國產化率已超過50%,但市場競爭加劇和需求放緩使得部分企業面臨生存危機。數據顯示,2024年超過70%的IVD上市企業出現虧損,累計虧損額超過56億元人民幣。這一現狀凸顯了行業亟需重新審視其發展策略,尤其是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協同方面。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體外診斷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體外診斷作為現代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醫生的眼睛」。近年來,全球IVD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609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1206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14.6%,預計2024年將達到1260億美元。在中國,IVD設備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568億元增至2022年的161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3.3%,預計2024年將達到1947億元。然而,儘管市場規模持續擴大,行業內部的分化卻日益顯著。
數據顯示,我國人均體外診斷支出約為16美元,遠低於美國的62.8美元、日本的38.3美元和西歐的20美元。這一差距表明,中國IVD市場仍有巨大的增長潛力,但同時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需求放緩的挑戰。特別是在醫保控費政策和集采常態化的背景下,傳統生化診斷領域增速放緩,而分子診斷、POCT(即時檢測)和伴隨診斷領域則保持了20%以上的年增長率。
儘管IVD行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前沿技術從實驗室到臨床的轉化仍面臨諸多障礙。首先,審批周期長和臨床驗證難是主要瓶頸。與歐盟CE認證和CEIVDR認證相比,國內對IVD產品的審批周期平均為18個月,這影響了產品及時更新以跟上技術疊代的速度。例如,某醫院自主研發的自身免疫性腦炎診斷試劑盒從技術成型到臨床使用耗時4年,期間面臨企業對接、生產資質申請等多環節延誤。
其次,小眾領域動力不足和醫保支付滯後也是現實難題。罕見病、疑難病檢測技術因市場空間有限,企業投入意願低。例如,某基因突變檢測試劑雖納入國際指南,卻因國內無企業註冊而無法臨床應用。此外,醫保目錄更新遲緩,致使部分已獲批准的技術因缺乏相應的收費項目而難以推廣。
最後,供應鏈「卡脖子」和系統鎖定效應也制約了行業發展。高端設備核心部件70%依賴進口,核酸提取試劑關鍵酶原料90%來自歐美。此外,醫院檢測系統與進口設備深度綁定,替換國產試劑需重新性能驗證,周期長達6至12個月,削弱了價格優勢的轉化效率。
為應對上述挑戰,長三角地區在IVD產業協同創新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首先,通過設立「風險分級基金池」,對LDT(實驗室自建檢測)項目採用技術對賭模式,企業實現臨床驗證里程碑後,按約定比例溢價回購股權。其次,試點「專利證券化」新模式,將高校專利包評估後發行ABS產品,企業轉化成功後,優先獲得進入區域集中採購市場的資格。此外,推出「以倉換股」計劃,創新型企業可以通過質押物流倉單來獲取融資,依據倉內貨物的周轉率等關鍵數據評估企業潛力,對優質項目通過供應鏈資源入股的方式進行支持。
長三角地區還通過推廣LDT模式試點,允許醫院自主研發並應用未上市試劑,縮短技術轉化周期。例如,某醫院通過LDT模式將自身免疫性腦炎診斷試劑盒轉化落地,耗時從常規的10年縮短至5年。同時,引入第三方技術評估機構對專利價值進行動態評估,並制定標準化收益分成比例,減少利益糾紛。
在集采常態化的背景下,平衡集采壓力與創新投入比例成為行業關注的重點。對成熟品類如生化試劑實行「價格競標」,設定降幅上限不超過60%。對創新產品如阿爾茨海默病聯檢試劑啟動「價值競標」,從臨床效用、技術專利維度評分,優質產品可溢價15%中標。此外,推動「服務集采」模式,如某地將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按服務項目採購,避免設備綁定導致的創新抑制。
總結
中國體外診斷行業正處於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轉型期。儘管面臨市場需求放緩、競爭加劇和技術轉化難等多重挑戰,但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協同和政策支持,行業有望實現新的突破。長三角地區的探索為全國IVD產業升級提供了有益借鑑,未來行業將更加注重技術壁壘與生態協同,推動中國醫療裝備高質量發展。
更多體外診斷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體外診斷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