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醫療行業的發展備受關注,尤其是醫療器械和藥品領域的龍頭企業,其業績表現往往成為市場焦點。然而,並非所有企業都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增長。以某知名醫療企業為例,其2024年的業績表現令人擔憂,營收和淨利潤雙雙大幅下滑,創下上市16年來的最差成績。這一現象背後,既有行業環境的變化,也有企業自身戰略調整的失誤。本文將從多個維度分析該企業的現狀,並探討其未來的發展前景。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醫療行業市場深度研究與戰略諮詢分析報告》指出,作為該企業的核心業務之一,醫療器械板塊在2024年表現不佳,實現營業收入33.26億元,同比下降9.47%。其中,體外診斷業務成為最大的拖累,實現營業收入3.33億元,同比下降51.31%。這一大幅下滑主要歸因於疫情相關產品的高基數效應以及部分產品競爭加劇導致的價格回落。
儘管該企業在心血管植介入領域仍保持一定優勢,但體外診斷、外科麻醉等細分領域的增長乏力,使得整體業務表現疲軟。值得注意的是,同領域的其他龍頭企業卻在體外診斷領域取得了顯著增長,這進一步凸顯了該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劣勢。
藥品板塊是該企業的另一大業務支柱,但在2024年同樣遭遇重創,實現營業收入17.58億元,同比下降42.25%。其中,原料藥實現營業收入3.49億元,同比下降14.99%;製劑(仿製藥)實現營業收入14.09億元,同比下降46.50%。
該企業的兩款核心仿製藥產品——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曾是公司營收的重要來源。然而,隨著這兩款產品被納入國家集采,企業不得不調整策略,轉向OTC零售端。但受「四同藥品」價格治理影響,院內醫保藥品價格向院外傳導,非醫保藥品價格同步承壓,導致OTC終端銷售受阻。儘管企業表示零售端發貨已逐步恢復,但仿製藥業務的長期前景仍不容樂觀。
醫療服務及健康管理板塊在2024年實現營收10.19億元,同比下降19.24%。該板塊長期缺乏清晰的商業模式和差異化競爭力,業務增長乏力。此外,實體藥店行業景氣度下行、市場競爭加劇,進一步壓縮了該板塊的盈利空間。
更為嚴峻的是,該企業的商譽風險仍然高懸。自2009年上市以來,企業先後完成30餘起併購,交易總作價超過60億元。截至2025年3月31日,企業商譽達36.20億元。一旦收購企業業績不達標,巨額商譽將面臨減值風險,這無疑增加了業績不確定性的風險。
從最新的一季報來看,該企業營業收入為173,623.13萬元,同比下降9.67%;淨利潤為37,721.40萬元,同比下降23.45%。儘管營收環比有所增長,但整體業績仍處於下滑通道。
未來,該企業需要在多個方面進行調整和優化。首先,在醫療器械領域,企業需加強體外診斷等細分領域的研發和市場拓展,提升競爭力。其次,在藥品板塊,企業需進一步優化渠道管理,減少竄貨現象,提升零售端的銷售能力。最後,在醫療服務及健康管理板塊,企業需探索清晰的商業模式,提升差異化競爭力。
總結
總體來看,該醫療企業在2024年面臨了多重挑戰,業績大幅下滑,核心業務表現疲軟。未來,企業需在戰略調整、業務優化和風險管理等方面採取積極措施,以應對市場變化和競爭壓力。儘管當前形勢嚴峻,但通過有效的調整和優化,企業仍有望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重新找到增長點。
更多醫療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療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