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醫療物資保障疫情防控需要 數位技術助力醫療行業減負

醫療物資保障疫情防控需要 數位技術助力醫療行業減負

2022-11-14 15:43:16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我國醫療行業發展實現轉型升級,2022年政策著力提升醫療發展的效率與效益。當下,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醫院和醫療系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未來我國已開始步入老齡化形勢,這一趨勢必將對醫療行業造成極大壓力,醫療器械需求量將逐年增加。

  醫療物資保障疫情防控需要

  我國高效建成統一的指揮體系、生產體系、收儲體系和調度體系,常態化做好重點醫療物資保障工作,持續開展應急值班值守,著力增產能、穩生產,統籌多方資源,推動醫療物資供應保障能力不斷增強,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需要。

  2021-2026年中國醫療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針對近期國內疫情多點散發、多地頻發的情況,業內人士表示,第一時間與發生疫情的省份溝通,加強對新冠病毒檢測試劑、防護用品、治療藥物和疫苗等重點醫療物資生產調度,密切跟蹤監測重點企業生產供應情況。截至目前,抗原檢測重點生產企業周產能超過5億人份,N95/KN95口罩重點生產企業周產能超過1億隻,防護服重點生產企業周產能超過300萬件,新冠病毒疫苗年產能超過70億劑、產量超過55億劑,能夠滿足當前疫情防控形勢需要。

醫療物資保障疫情防控需要 數位技術助力醫療行業減負

  業內人士表示,將持續完善重點醫療物資生產調度和供應保障,強化供需精準對接,確保及時足量供應;密切跟蹤新型檢測試劑、治療藥物和疫苗研發上市進度,及時指導企業做好規模化生產準備;支持企業開展國際合作,協助發展中國家提升本地化生產能力,為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作出更多中國貢獻。

  業內人士透露,將加快落實《「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加快推進創新成果產業化,開展醫藥產業鏈強鏈補鏈行動,聚焦薄弱環節,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協同攻關,持續提高醫藥工業製造水平,建設一批高標準原料藥集中生產基地。

  數位技術助力醫療行業減負

  近幾年,如果評選哪些行業的工作壓力大,醫院無疑將位居排行榜前列。在疫情持續影響下,醫療資源出現結構性短缺,醫護人員肩負重擔,時常處在高強度工作環境中。

  當前是數字經濟的時代,數位化轉型浪潮席捲各行業,醫院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與業務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一直是業界探討解決的方向。那麼,醫院能否藉助數位化技術,在提升患者就診體驗的同時,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負荷。

  顯然可以。ALE 作為醫療行業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推動者之一,深刻理解醫院、醫護人員的真實訴求,並通過定製的數位化醫療解決方案,幫助醫護人員與患者建立更加便捷、清晰的連接,從而讓醫護人員「減負」,能夠更高效地投入工作。

  醫護人員,尤其是護理人員的工作負荷來自多個方面。一是照顧患者、輪班換崗,需要大量的走動;二是針對不同的患者查找對應的醫療設備,十分繁雜;三是處理住院病人的告警通知,據統計超過 70%的告警為誤報或者不相關的告警,帶來了大量的額外工作量。此外還要應對患者(包括患者家屬)的各類情緒等,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一些醫院採用了自助掛號和繳費服務、數字病歷、機器人導醫服務等,但這遠遠不夠。先進的數位化技術,可以幫助精簡多個環節的工作量。ALE 的數位化醫療解決方案,一方面協助醫護人員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提供高質量的診療護理服務,從而提升醫院的口碑和競爭力。

      醫療投資進入市場發展新區域,2022年國際醫療市場複雜。醫療健康市場已逐漸顯現出存量市場的跡象,在地緣政治和醫保政策的宏觀環境下,未來整個醫療領域效率的提升,包括控費,會成為驅動行業增長的外因。

  以上就是醫療行業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

更多醫療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療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