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中式麵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品牌在規模擴張與成本控制之間尋找平衡。一家以重慶小面為主打的中式麵館品牌,通過大幅增加外包員工比例,試圖在快速擴張的同時為IPO鋪路。然而,這一策略也引發了外界對員工忠誠度與服務質量穩定性的擔憂。與此同時,該品牌在降價保流量的策略下,單店銷售額卻出現下滑,如何在擴張與盈利之間找到平衡,成為其發展的關鍵挑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外包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該中式麵館品牌自2014年成立以來,經歷了十餘年的發展。截至2024年,其門店數量達到380家,市場份額為0.5%,位居中式麵館行業第四。然而,隨著門店數量的快速增加,其員工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數據顯示,2022年和2023年,該品牌分別擁有2121名和2620名正式員工。但到了2024年,正式員工數量銳減至1443名,而外包員工數量則高達3678名,外包比例超過70%。這一調整顯然是為了降低人力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然而,外包員工比例過高可能帶來一系列問題。首先,外包員工的忠誠度和歸屬感較低,可能影響服務質量的穩定性。其次,外包員工的管理難度較大,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和服務標準方面,品牌需要投入更多資源進行監督和培訓。
為了應對市場競爭,該品牌近年來採取了降價策略。數據顯示,其餐廳訂單平均消費額從2022年的36.1元降至2023年的34元,並進一步降至2024年的32元。這一策略確實帶動了訂單量的增長,2022年至2024年,其訂單數量分別為1.42萬、2.82萬和4.21萬。
然而,降價並未扭轉單店銷售額下滑的趨勢。2024年,其單店日均銷售額從1.39萬元降至1.24萬元,同比下降10.79%。同店日銷售額和整體翻台率也出現下滑。這表明,降價雖然吸引了更多顧客,但並未帶來足夠的利潤增長,反而可能壓縮了品牌的盈利空間。
該品牌計劃在2025年至2027年期間,每年開設120家至200家新店,總開店數量預計達到530家。這一擴張速度遠超其過去十年的門店數量之和。然而,快速擴張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首先,新店的開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單店銷售額的下滑可能影響整體盈利能力。其次,隨著門店數量的增加,品牌在供應鏈管理、員工培訓和服務標準化方面的壓力也會加大。如何在擴張的同時保持盈利能力的穩定,成為品牌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中式麵館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對產品的多樣性和創新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該品牌雖然憑藉重慶小面、豌雜麵和酸辣粉等產品在市場上占據了一定份額,但未來仍需在產品創新上加大投入。
總結
該中式麵館品牌通過外包員工和降價策略,試圖在快速擴張的同時為IPO鋪路。然而,外包比例過高可能影響服務質量的穩定性,而降價策略雖然帶動了訂單增長,卻未能扭轉單店銷售額下滑的趨勢。未來,品牌需要在快速擴張與盈利能力之間找到平衡,同時加大產品創新力度,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更多外包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外包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