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我國旅遊業加速轉型升級,以創新為引擎、融合為路徑,在文旅演藝、研學教育、商業消費及體育運動等領域探索出多維度發展新模式。從江西南昌萬壽宮的夜經濟到河南開封武俠城的實景劇演出,從廣州正佳廣場的文商旅綜合體到新疆阿勒泰的滑雪勝地,跨界融合正在重塑旅遊產業生態,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旅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旅遊演藝作為景區核心吸引力持續升級,成為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以陝西華清宮《長恨歌》為例,該劇20年累計演出6000餘場,吸引觀眾超1300萬人次,直接票房收入達33億元,並帶動區域綜合產值突破百億元。其成功經驗在於將歷史故事與實景舞台結合,在地化敘事增強文化沉浸感。同類案例中,江西贛州《長征第一渡》通過高科技手段再現紅色征程,2023年首演至今已接待觀眾24萬人次,僅今年4月便吸引研學團1萬多個;河南萬歲山武俠城每日推出近1000場次實景演出,以《三打祝家莊》等水滸主題劇目和非遺技藝表演提升遊客參與度。專家指出,旅遊演藝需在互動性、場景化設計上下功夫,讓觀眾從旁觀者變為體驗者。
旅遊業與教育的結合催生新業態,推動「游中學」模式疊代升級。安徽黃山構建起覆蓋自然科考、文化體驗等領域的立體研學網絡,將傳統景點打卡轉向深度育人;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創新開發《八一說》革命舊址課程,通過沉浸課堂和場景解密等形式吸引線上線下百萬人次參與;景德鎮陶博城國際研學中心打造33門基礎課程,涵蓋陶瓷藝術、歷史科學等多領域,年接待全球20多個國家的青少年交流。數據顯示,當前研學游已成文旅行業增長最快板塊之一,專家建議需加強跨學科課程開發,並培養兼具教育與旅遊背景的專業人才。
商業綜合體通過文化植入和業態創新開闢新空間,廣州正佳廣場憑藉極地海洋世界、大唐千燈會等特色項目,年接待量達5000萬人次,成為國家級文旅融合標杆;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依託明清建築群舉辦民樂表演、跨年派對等活動,開業三年累計迎客7400萬人次,獲評國家4A級景區;唐山宴則從餐飲企業轉型為文化體驗綜合體,開發伴手禮品牌並實現多產業聯動。這些案例表明,文商旅融合需精準把握消費需求,在歷史傳承與現代場景間找到平衡點,創造主客共享的城市新地標。
體育賽事與旅遊資源的結合正打開發展新藍海。新疆阿勒泰憑藉「人類滑雪起源地」IP,建成13家滑雪場232條雪道,將軍山等度假區帶動周邊酒店餐飲業快速發展;海南萬寧以衝浪運動為突破口,年接待遊客超50萬人次,黎族田新村通過發展衝浪經濟實現村民增收;江西武功山連續17屆舉辦帳篷節,結合高山草甸特色吸引戶外愛好者超50萬人,其星空觀測、越野賽事等項目持續提升體驗價值。專家建議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推動體育設施與旅遊服務標準化建設,釋放體旅融合的乘數效應。
當前,中國旅遊業正通過「旅遊+」模式實現多產業聯動發展,在文化賦能、教育深化、商業創新和運動體驗等領域構建起多元化產品矩陣。這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跨界融合,不僅滿足了遊客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更推動形成主客共享、多方共贏的文旅生態體系。未來,隨著技術疊代與消費需求升級,旅遊業將繼續在創新融合中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更多旅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旅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