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中國人工智慧領域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截至2023年4月,我國人工智慧專利申請量達157.64萬件,占全球總量的38.58%,產業規模占全球比重突破1/10,已形成覆蓋基礎層、框架層、模型層和應用層的完整產業鏈條。面對國際競爭加劇和技術快速疊代的新挑戰,中國正通過政策引導、人才培養與市場開拓協同發力,推動人工智慧向安全可控、普惠公平的方向縱深發展。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當前,我國已出台《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等頂層文件,並配套數據安全法等法規體系,為技術研發和產業應用提供制度保障。未來需進一步加強前瞻性布局:一是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鼓勵社會資本設立專項基金,支持高校與科研機構在算法、算力等底層技術領域深耕;二是完善監管框架,在生成式AI、腦機接口等新興領域建立風險防控機制,平衡創新活力與安全邊界;三是深化國際協作,參與全球治理規則制定,提升話語權。政策設計需注重系統性,從技術研發到場景落地形成全鏈條支持體系。
高層次人才是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支撐。需通過精準施策優化人才培養路徑:首先推動高校與企業需求對接,動態調整課程設置,聯合開發模塊化課程,培養契合產業實際的應用型人才;其次建立多元評價機制,將算法專利數量、技術轉化效益等納入考核指標,打破唯論文導向;再次完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通過股權期權等方式激發創新活力。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慧領域人才需求年均增長超20%,需持續擴大優質供給規模與質量。
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多樣化場景為AI落地提供了獨特優勢。當前智慧醫療、智能交通等領域的實踐驗證了技術價值的同時也催生新需求。未來發展方向應聚焦兩方面:一是挖掘差異化市場潛力,如開發農田監測系統、農產品溯源平台等適農化產品,以及健康管理機器人等適老化終端;二是推動跨界融合創新,在金融科技領域探索智能投顧、風險預警系統等新業態。通過精準匹配市場需求與技術能力,人工智慧將釋放更廣闊的增長空間。
綜上所述,中國人工智慧發展正處於關鍵躍升期。從政策築基到人才蓄力,從技術研發到市場轉化,各環節協同發力形成創新合力。通過持續強化自立自強的技術根基、拓展普惠包容的應用場景、完善安全可控的治理體系,我國有望在全球AI競爭中鞏固領跑優勢,在數字經濟浪潮中培育新增長極。
更多人工智慧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人工智慧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