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深交所2025全球投資者大會釋放科技資產價值信號
在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浪潮中,2025年5月19日至20日,深交所全球投資者大會在深圳召開。這場聚焦"新質生產力:投資中國新機遇"的盛會,吸引了全球資本對智能製造、新能源等戰略領域的高度關注。其中,人形機器人產業作為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正以驚人的發展速度重塑全球產業鏈格局,成為本次會議探討的重要議題之一。
數據顯示,某領先企業去年末已實現大尺寸人形機器人百台級交付量突破,2024年底至2025年元旦期間完成第100台設備向展廳及車廠等產業端的銷售。這一里程碑事件標誌著人形機器人的實用化驗證階段順利完成,其應用場景從實驗室走向實際生產環節。進入2025年後,該企業第一季度交付量已超過300台,展現出與新能源汽車行業早期發展階段相似的增長曲線——參考數據顯示,中國造車新勢力在2018年前後月均交付量亦處於千台級向萬台級躍遷的臨界點。
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帶來的降本效應正在顯現。該企業負責人透露,其首款人形機器人研發初期(2018年)需依賴進口90%以上的零部件,單機成本高達300萬元人民幣。而當前量產機型已實現超過90%的國產化率,售價壓縮至數十萬元量級。這種指數級的成本下降曲線,既得益於國內供應鏈體系的完善,也反映了技術疊代對邊際成本的深刻影響。從核心部件到系統集成的全產業鏈突破,為人形機器人規模化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前階段降本仍遵循"以量換價"的基本邏輯——當生產規模持續擴大時,硬體成本將進一步攤薄。但更具挑戰的是軟體層面的成本控制問題。企業研發團隊正著力攻關大模型技能應用的邊際效益提升,在保持交互性能的同時壓縮算法訓練與場景適配成本。這種軟硬結合的降本策略,或將催生人形機器人在智慧物流、工業巡檢等領域的商業化爆發。
本次大會傳遞出清晰信號:以深圳為代表的中國創新高地,正通過"技術突破-產業鏈重構-商業模式創新"的良性循環,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構建起全球競爭優勢。從百台級交付到千台級量產,產業端應用場景的持續拓展不僅驗證了經濟價值,更折射出中國科技資產在全球資本配置中的戰略地位。當智能製造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新時代來臨,布局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投資者把握未來增長的關鍵支點。
更多機器人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機器人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