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註:標題已隱含文章核心主題,未使用"標題"字樣)
近期數據顯示,我國貨幣政策持續發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截至2025年5月,社會融資規模、廣義貨幣供應量(M2)、人民幣貸款增速均保持高位運行,企業綜合融資成本顯著下降。央行通過結構性工具與總量調控相結合的方式,推動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消費提振、民營小微等重點領域傾斜,為經濟結構優化提供堅實支撐。
中國人民銀行於2025年5月19日召開專題會議,明確要求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滿足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保持金融總量合理增長。今年以來,央行綜合運用存款準備金率調整、中期借貸便利(MLF)、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規模。截至4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0.5%,M2增速達9.8%,人民幣貸款餘額較年初新增約12萬億元,均顯著高於同期名義GDP增速。
在金融總量擴張的同時,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呈現結構性下降趨勢。4月份數據顯示,企業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降至3.2%,同比下降50個基點;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1%,較去年同期回落55個基點。央行通過引導市場利率下行、優化存款定價機制等措施,有效緩解了市場主體的財務壓力。值得注意的是,小微企業貸款利率下降幅度更大,普惠小微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已低於4%,政策紅利向薄弱環節充分傳導。
金融機構正加速調整信貸投向,製造業和科技創新領域融資占比顯著提升。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在全部中長期貸款中,製造業貸款占比從2020年末的5.1%升至9.3%,消費類行業貸款占比提高至11.2%,而房地產及建築業貸款占比則降至13%。這種結構性調整反映了金融資源正逐步向國家戰略導向領域集中,為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動能。
央行強調要充分用好存量與增量政策工具,形成支持實體經濟的合力。一方面,延續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科技創新再貸款等現有機制;另一方面,5月7日宣布推出新一輪激勵措施,進一步擴大政策覆蓋面和資金投放效率。專家指出,此類組合拳既保持了流動性合理充裕,又通過差異化利率引導金融機構精準滴灌重點行業,有效避免了"大水漫灌"帶來的資源錯配風險。
總結來看,當前金融政策正圍繞"總量保障+結構優化"雙輪驅動展開。在保持貨幣信貸穩定增長的同時,通過定向降准、結構性工具創新等手段強化重點領域支持,推動資金更多流向科技創新、消費復甦和小微企業。未來需進一步發揮存量政策的持續效應,並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適時調整增量工具力度,確保金融活水精準灌溉實體經濟各環節,為高質量發展提供長期穩定的動力支撐。
更多金融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金融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