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鎢資源大國,鎢的儲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這一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產業優勢,當前我國鎢業在資源、生產規模、技術裝備、環境保護和研發能力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與國外企業相比差距明顯,這些因素制約了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
首先,資源保證程度漸現短缺趨勢。據中國鎢業協會介紹,中國鎢的儲量居世界前列,是為數不多的優勢礦產之一,並且具有分布廣、資源相對集中等特點。但由於技術、經濟條件的限制,目前可利用的黑鎢礦資源僅占鎢礦資源總量的30%。按照現有產量和國內消費量的增加,加上採選回收率低的亂采濫挖現象未得到根治,現有鎢儲量靜態保證開採年限僅為12年,其中黑鎢資源維持時間更短。如果資源勘探沒有增加,中國鎢礦資源優勢將很快處於劣勢地位。
其次,鎢產品規模過大,生產集中度低。冶煉產品以仲鎢酸銨為例,目前全國36戶企業產能已達10.8萬噸,但是實際規模產量在3000噸以上的僅有17戶。2003年,全國生產仲鎢酸銨4.65萬噸,生產能力利用率僅為43%。加工產品以硬質合金為例,全國160戶企業產能為2.1萬噸,除兩家企業產能產量分別達到2500噸以上外,大部分企業產量僅為數十噸。2003年,全國硬質合金產量為1.24萬噸,生產能力利用率僅為59%。
第三,技術裝備水平總體不高。目前國內大多數冶煉企業技術裝備比較落後,主要表現在生產細鎢粉、超細鎢粉和碳化鎢粉過程中,由於提純技術、裝備和控制問題,產品質量不穩定;國內一些加工企業技術裝備還處於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水平,因而造成產品品種規格少、缺少性能優良的鎢材、深加工產品少等問題。
第四,研發水平較低。與先進國家比較,我國缺乏一批能夠支撐和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大企業,缺乏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主業突出的大公司。在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超純化合物、高性能硬質合金、新應用領域的開發等方面差距較大。
第五,生態平衡形勢嚴峻。由於鎢礦亂采濫挖,盲目生產仍未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水土流失相當嚴重。據不完全統計,國內鎢礦企業每年直接排入河溝的固體廢棄物達220萬立方米。
更多鎢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鎢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