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政府公布了《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計劃投資4500億元人民幣用於核電站建設和擴建。到2020年,中國核電運行的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萬千瓦。但是,隨著「節能減排」壓力的增大,目前中國政府正不斷加快核電站建設的步伐。這意味著今後進入國內核電領域的投資將遠遠超出預期。
目前中國運行的核電機組八台,在建機組23台,總裝機容量2540萬千瓦,占世界57台在建機組的40%。今年3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國際核工業展覽會吸引了來自15個國家的200多家核電企業。
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的中國第一重型機械廠是亞洲最大的重型機器製造商,公司今年已接到近30億元的核電訂單。
距離齊齊哈爾2000公里外的江蘇省宜興市,一家名為「中法合資萬向核電門有限公司」不久前掛牌成立,意味著這家民營企業有望進入技術門檻很高的核電設備製造行業。
與此同時,浙江民營企業「三方集團」開始為浙江和福建等省建設中的核電站提供閥門等小型核級產品。
在採訪中注意到,隨著中國政府大力發展核電產業的思路日益明晰,國內許多企業都在摩拳擦掌地準備進入這個新興產業。
蓬勃發展的核電工業給面臨轉型和升級換代的中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然而,由於技術壁壘、技術門檻等因素,中國製造企業進入核電行業非常困難。
據悉,中國核工業集團近期在北京開工建設國內第一個綜合核科技園——「中核北京科技園」。中核集團將在科技園內建設一系列與核電站有關的研發機構和設施,為中國核電工業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據了解,除了中核集團這家國內行業龍頭企業之外,國內幾大電力集團近年來也都加快了進入核電領域的步伐,紛紛成立了自己的核電公司或參股商用核電項目,有意在核電工業大發展中分一杯羹。
據了解,中國核電站目前國產化率只有50%,對於大多數國內企業來說,進入核電領域的最佳選擇之一就是與有資質的跨國公司合資或者合作。
中援民興安全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何鍾琦教授是中國核電領域的老一代專家,長期從事核資源開發工作。何教授認為,中國企業必須在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前提下,加速提高獨立研發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國內企業在核電裝備製造方面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儘快能夠大規模地進入核電裝備製造領域。
今年9月在參加中國原子能研究院60周年院慶時了解到,該院正積極參與國家發展環保和清潔核能技術的研究,大力開展快堆工程技術、核電站乏燃料後處理、潔淨核能等課題的研究。中國核科學家正努力縮短與已開發國家之間的差距,加快核電工業的國產化步伐。
更多核電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核電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