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核電產業未來發展態勢解讀

核電產業未來發展態勢解讀

2011-01-01 10:46:13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目前我國已投入發電運營的核電站有9台機組,有2台機組正在建設中,我國已經具備開發、設計和建設30萬KW級60萬KW級核電站的能力,中國的核電站建設在2020年之前就將占全球的近1/3,中國將成為核電建設市場擴大和增長的最主要拉動力,我國已與澳大利亞簽訂了鈾礦石進口協議。國外企業對我國31座核電站建設計劃的投資規模測算,認為保守地計算也需650億美元左右,到2020年我國的核電裝機容量和核電發電設備能力將躍升到列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的第四位。我國巨大的核電站建設計劃為相關的上市公司帶來「核爆」式的機遇,近日市場掀起核電風暴,G中核周二迅猛漲停。

    目前國內的幾大核電廠均布點在沿海,而國家已經同意在安徽建設內陸省份第一家核電廠,而我國內地第一個核電站已決定落戶安徽,將建設四台100萬KW級核電機組,總投資額超過230億元,代表著當今世界最高水平。核電項目是安徽近20年來一直致力爭取的重大建設項目,安徽核電籌建辦公室在6月5號揭牌,安徽省發改委與中廣核簽訂《關於合作開發安徽核電項目的框架協議》,並委託中廣核設計公司開展核電廠址勘查工作。安徽核電項目的開發由我國三大核電巨頭中國廣東核電集團、中國電力投資集團、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參與,安徽省政府同時邀請上海市有實力的企業加盟,而省內的G皖能(000543)更公開表示,將參股核電項目。安徽發展核電項目當然要依靠自身的力量,G皖能將積極介入「皖核」項目,前景輝煌,建一座100萬千瓦的核電站,可節約原煤300萬噸,帶來大規模經濟效益,且不存在大氣污染問題,G皖能的業績將大幅提高。

    安徽的核技術研究水平處於我國前列,並擁有合肥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中科院等離子體研究所等高層次的核技術研究機構,從事核研究的科技人員近2000人,技術儲備充足,同時安徽緊靠長三角經濟帶,蘇浙滬等地的發展對電力的需求會越來越大,這都給安徽建設核電站創造了有利條件。安徽省發電量中有百分之九十七來自煤電,同時因大氣污染導致的酸雨區面積已達安徽省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從環保與優化能源結構等方面考慮,安徽省未來電力的發展,應積極發展核電,並使核電裝機達到一定數量,以滿足安徽及華東電力市場的需求。「十一五」期間,G皖能母公司皖能集團的發展方向是:積極進入核能等潔淨燃料發電項目,G皖能在去年年報上也聲稱要參股核電項目。我國三大核電巨頭決定在安徽省興建國內單機容量最高的核電項目,安徽省政府成立了核電領導小組,G皖能將與三大核電巨頭合作,未來極具「核爆」潛力。

    G皖能新投資的銅陵皖能發電有限公司130萬千瓦發電機組、與香港華潤集團共同投資50億元的264萬千瓦超臨界燃煤脫硫發電機組、馬鞍山萬能達230萬千瓦發電機組今年相繼投產發電,G皖能今年發電能力將新增94%。G皖能還投資4億多元參股了三家券商,屬於券商「巨無霸」,包括投資1.49億參股創新類券商國元證券7.34%股權,投資1.545億元參股北方證券15%股權,投資1億元參股華安證券5.87%股權,其中淨資產為20億元的國元證券,今年中期淨利潤高達3.06億元,並表示要在短期內實現上市,市場認為參股券商的上市公司要「價值重估」,G皖能將受益不淺。核電發展促使產業「核暴」,G皖能集核電、券商兩大主題於一身,母公司皖能集團是安徽省能源航母,擁有龐大優質資產,未來存在借增發實現整體上市的機會。現時G皖能在每股淨資產值附近徘徊,近期成交活躍,主力介入跡象明顯,後市可密切關注。

    為解決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問題,以及改善環境,各國紛紛修建核電站,而我國的核電站建設計劃是世界上2020年之前,投資規模、建設規模、電站數量和發電裝機總容量及發電設備能力均居第一的整體性綜合項目。

更多核電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核電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