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來,將近5000元每噸的國內外
棉花價格差距讓紡織企業發展受到阻礙。紡織冷暖,總繞不開棉價,國內的棉花價格高,國外的棉花幾乎採購不到。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國內外棉花價差逐漸拉大,截至目前,每噸價差最高時已達5000元。一方面,價差不斷拉大,使得國內棉花消費企業更願意選擇進口棉及棉紗做原料,國產棉除了進入國儲庫以外,市場實際銷售情況並不樂觀,上游棉花生產因此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受進口配額調控限制,很多棉紡企業其實採購不到進口棉,部分企業主要以國產棉為原料,這就造成了高原料成本與低產品售價之間的倒掛,並直接導致棉企虧損,最終使棉市下游需求萎縮加劇。
棉花價格對紡織企業影響是非常嚴重的,目前,中國棉紡協會跟蹤的棉紡織企業虧損面達到40%。國內一家棉紡廠的負責人直言,棉花原料的採購現已占到企業成本的70%,再加上價格波動不休,毛利僅為3%至4%,企業已經承受不起。國產棉用不起、進口棉買不到,正逼迫一些企業另謀出路,選擇去其他國家
投資建廠。
棉價差拉大,非棉紡織企業是否可以獨善其身?現實的情況是,儘管由於價格和技術發展的優勢,滌綸短纖和粘膠短纖已開始部分取代棉花,但最近的行情卻顯示,全部使用棉花為原料的純棉紡織企業幾乎都處於虧損狀態;同時使用棉花和
化纖的混合紡織企業,處在微虧和微利之間;不使用棉花、全部使用化纖的新型的纖維企業有一定盈利,但盈利程度卻較前幾年大幅下降。
一位地方棉花協會負責人的話道破了緣由:國際市場低迷和紡織企業的成本高企,是棉紡織行業進入「寒冬」的主因。尤其在紡織企業的成本中,棉花占70%,棉花價格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紡織企業的生死。而受棉花配額管理、收儲管理的影響,中國紡織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要承擔一噸棉花幾千元的價差,這就是我國紡織
製造水平並不低,現在卻普遍虧損的原因所在。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突破原料瓶頸,確保平穩發展,行業調整升級已到了不可迴避的地步。尤其是處於製造環節的眾多中小企業,利潤薄,集中度低,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最易受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因此加快棉花代替品的研發是至關重要的。
更多棉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棉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