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公交地鐵票價調整正在廣泛徵集民意,截至7月6日17時,北京市發改委官網上共公布了293條市民建議。記者梳理髮現,約六成市民對調價表示理解和支持,但希望調整幅度不要太大。
據悉,此次徵求意見得到了市民的熱情參與,公開徵集意見3天來,僅公開的民意就超過200條,很多市民對地鐵公交票制票價改革提出了創新性的意見。市民栗剛建議,在乘坐軌道交通達到一定的金額後,給予折扣率。比如:當月乘坐軌道交通達到100元時,給予20元優惠(政府補貼),這樣短途的乘客由於達不到100元優惠的標準就會選擇乘坐地面交通工具。
同時,北京公交地鐵調價意見徵集活動的開啟,也意味著北京「廉價公共運輸」時代或將結束。
「低票價模式」不可持續
「我從高碑店到北京西站,得買多少錢的票?」購票處,一位40多歲的男子拖著行李箱向工作人員詢問。「地鐵不管坐多遠,一律都是兩元。」工作人員邊說著,邊從窗口遞出一張單程票。
記者從北京市發改委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公共運輸主要實行單一票制。該票制始於2007年,當時改革的核心內容,一是大幅度降低票價,二是推廣使用一卡通。此後,市區地面公交65%左右的線路都執行每人次1元票價,並實行學生刷卡兩折、成人4折優惠。地鐵則是全路網每人次兩元。
「但隨著公共運輸路網規模、客流總量和出行結構的變化,本市公共運輸發展面臨著新的形勢,現行的票價政策與公共運輸整體發展要求已經不相適應。」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以地鐵為例,乘客在路網中的乘車距離,從最短的400米到最長的88公里,相差200倍,但所付票款相同,難以體現多乘坐多付費的一般規律。
據中國報告大廳了解,2013年,北京市公交客運總量達到80.4億人次,比2007年增長了64%,公共運輸出行比例達到46%,提高了11.5個百分點。
其中,地鐵運營線路從2006年的4條114公里,增加到2013年的17條465公里,是2006年的4.1倍。地面公交運行線路則由2006年的620條,增加到2013年的813條,增長了31%,運營車輛達到2.3萬量。
上述指標均在增長,運營收入卻在下降。記者在北京市發改委官方網站查詢發現,路面交通的運營收入由2007 年的30.87億元,下降到了2013年的25.93億元,降低16%,嚴重虧損。北京地鐵公司和京港地鐵公司也同樣面臨虧損狀況。
「這種發展模式在財務上是不可持續的,也是國內其他城市無法學習和借鑑的,它很難成為一個城市成功經營的案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交通專業研究院黃偉副總工程師說。
六成市民支持票價微調
事實上,去年年底時,北京就曾傳出地鐵要漲價的消息。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當時北京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進一步加強軌道交通運營安全工作方案》,提出將制定尖峰時段票價差別化方案並擇機出台,通過價格槓桿分散尖峰時段客流壓力,降低大客流風險。
「『首都首堵』、乘車擁擠、乘車環境差、安全隱患等,是目前北京市公共運輸的窘境,因此,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張強說。
從7月3日徵集意見起,至7月6日17時,北京市發改委官網上共公布了293條市民建議。
記者發現,市民的意見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支持漲價的,占到了63%,其中又包括希望微調和大調兩種,分別占到了96%和4%;第二種為反對漲價的,約占總體的29%,包括希望維持現狀的和希望再降價的,兩者比例約為9:1;第三種則主要是對公交服務、乘車環境等方面提出建議,占到了8%。
殷先生是某央企職員,每天乘地鐵上下班的他,支持票價微調。
「北京地鐵票價太便宜了。我剛到北京的時候,覺得這是最大的福利。但隨著自己坐車次數的增加,我越來越感受到地鐵的擁擠,每天上下班的心情都很沉重。調一下也好。」殷先生說,希望通過適當調整,引導一部分人去乘公交,或許能讓乘車環境好一些。
在網頁上諫言的市民中,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
「北京公交票制不合理,過低,是全國最低的。出行成本低,也拉低了生活成本,導致大量外埠人士不斷湧入,道路擁堵,空氣污染,資源匱乏,安全堪憂,社會福利被攤薄,生活價格被抬高,北京儼然成為適於賺錢而不適於生活的城市……北京票價應該漲稍,地鐵票價應是一個合理區間,遵守多坐車、多拿錢的原則,可以採取單一票制和遞進位多元票制。」市民何馮說。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3-2017年北京地鐵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有不少人提出「分段計價」的調整策略。
「起步4公里以內3元;4~12公里範圍內每遞增4公里加1元;12至24公里範圍內每遞增6公里加1元;24公里以後,每遞增8公里加1元。」市民焦桑在建言中寫道。
「合理範圍內的票價上漲,市民是可以接受的。」黃偉說,他曾在其他票價高於北京的城市調研過公交乘客出行意願,發現居民對公交服務質量,包括對候車時間、準點性、換乘次數、步行時間、乘車時間、舒適性等的關注,都要高於對公交票價的關注。
但也有人反對漲價,學生王成(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學生沒有任何收入,兩元的地鐵票價對我們來說,剛剛好。」王成說,儘管每次出門,地鐵都很擁擠,但只要省錢了,還是很開心。「如果分段計價,我們去一個稍遠的地方,出行成本就太大了」。
市民陳媛媛也在建言中說道:「我認為,為了促使大家減少私家車出行,地面公交票制票價應以國家補助為主,不應調價。」
她認為,北京地區霧霾天連續增多,空氣污染目趨嚴重,這與地面交通工具過多有關,治理污染,應考慮到促使民眾多乘坐公共運輸工具,而調價會增加私家車出行數量,不宜提倡。
「其實很多時候,市民不只關心一個價格問題,更重要的是對公共政策決策過程中的知曉、參與。這次的建言獻策是個很好的嘗試,以開放的姿態徵集意見,有利於得到市民的理解。」張強說。
漲價不是終極目的
伴隨「漲價」的爭議四起,多位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價格改革絕不是終極目的,廉價時代結束後,應該是高效率高水平服務時代的開啟。
「從世界範圍看,公共運輸具有準公共產品的特性,公益性與經營性並存,其定價問題一直都是個難題。」張強說。
相關專家表示,改革,首先難在利益關係的平衡,定價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企業、個人的關係,價格政策就是找到最佳平衡點。第二,難在既要堅持公益性,又要保障運營的市場化,實現公平與效率的均衡。第三,需要統籌好當期與長遠的關係,要能夠實現公共運輸可持續發展。
據張強介紹,西方很多國家的票價政策較為靈活。對長期乘坐的和單次乘坐的乘客會有區分,對尖峰時段和低峰時段也會有區分。同時,日票、月票、季票、年票等也在多元運用。「這使得票價更加立體多元,我們可以適當借鑑。」張強說。
黃偉則認為,在學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北京還要結合自身的實際,制定出更加靈活方便、更加吸引公交乘客的公交票制體系。
「北京地面交通發展仍然不快,整體服務質量還不能滿足市民的需要,且在和小汽車的競爭中,也處於劣勢。」同時,黃偉說,受地面擁堵影響,公交的可能運行效率還有所下降。
不少人認為,這也是導致地鐵擁擠的原因之一。加之地鐵票價低廉,很多原本可選擇公交出行的短途乘客,還是會選擇坐地鐵,這無形中也增加了地鐵的「負重」。
黃偉則建議,應帶動公共運輸運營機制的進一步改革,把對成本規制的監管,變為對服務質量的監管。在合理的票價下,政府、企業均對服務質量負責,並接受市民監督。
「現在,北京的公共運輸面臨諸多不合理,但如何來改需要仔細研究」,張強說,「必須充分調研,搞清楚是什麼因素在影響著市民出行交通工具的選擇,哪裡存在阻力,哪裡還有空間。利用諸如大數據的方法,提高政策的針對性。」
「價格改革不是孤立的,牽一髮則動全身。」張強說,相關部門必須有一個開放的姿態,綜合考慮價格、成本、安全、規劃、服務、監管、運營等多方面因素。「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也必須有組合式的應對措施。」
更多公交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公交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