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多地樓市升溫,包括蘇州、廈門以及杭州等城市開始重啟限購。而銀行房貸利率變化的趨勢,則顯示為全國房貸平均利率首套房貸優惠占比下降。
樓市升溫,銀行的房貸利率是否有變化?進入9月,中國各大銀行上半年業績均已公布。數據顯示,各銀行上半年淨利潤增速總體繼續呈放緩態勢,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個人住房貸款卻增量巨大。上半年,18家上市銀行個人住房貸款新增總量在2萬億元左右。對此,專家指出,受國內外複雜經濟環境影響,各銀行業績均面臨較大壓力。在此背景下,風險低、收益不錯的個人住房貸款成為不少銀行的重點發展對象。對銀行而言,這雖屬於正常選擇,但銀行也應注意防範相關風險,並要認識到,銀行業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還要依靠實體企業,應努力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
2016年上半年,各大銀行業績繼續呈現分化態勢,增速總體放緩。18家上市銀行中僅有4家淨利潤增速高於10%,有一半增速低於5%。五大行中,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增速高於1%,分別為2.52%、1.15%;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及中國工商銀行上半年業績增速則低於1%,分別為0.9%、0.8%、0.8%。
近年來,銀行業績增速總體呈現下滑態勢,行業「普漲」格局已難以持續。中國銀行業協會此前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2016)》指出,2015年,商業銀行全年累計實現淨利潤15926億元,同比增長2.4%,增速較2014年下降7.2個百分點,2016年銀行業盈利增速將微幅正增長。
2016-2021年住房貸款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表明,相比於業績增速的放緩,個人住房貸款則十分「活躍」,超出市場預期。從增量來看,工、農、中、建四大行上半年的新增規模已達去年全年約八成。就個人住房貸款增速而言,與上年末相比,上半年,18家上市銀行中,有15家增速高於10%,7家高於20%,增速最高的民生銀行達到70%。
對於個人住房貸款快速增長的原因,工行、農行等多家銀行均表示,房貸較快增長主要是由於銀行積極支持居民家庭購買首套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大力支持居民購房。中信銀行則在半年報中表示,上半年,該行重點發展以核心房產為抵押的「房產抵押綜合授信貸款」大單品,化解經濟下行帶來的周期性風險。
「各銀行個人住房貸款的快速增長還受到銀行資產負債結構調整的影響,由於在經濟下行的環境下,銀行的公司業務有所下降,多發展個人貸款,特別是個人住房貸款,成為不少銀行的選擇。」張興榮說,個人住房貸款屬於相對優質的資產,風險較小,正逐漸發展成為銀行資產中的「安全墊」。
某房地產研究機構人士向記者透露,對於貸出去的錢,理論上銀行會要求貸款者提供票據以檢查 資金流向,但實際操作中很少有銀行會檢查。即使銀行下定決心去查,要把這些錢款的去向完全監管到位本身具有很大難度。此外,部分銀行信貸人員雖然對客戶的資金用途心知肚明,但為了業績仍會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些甚至會幫客戶包裝,以通過銀行的風控系統的評估。
通過這種方式,銀行、貸款公司、購房者聯手助推了住房槓桿。房地產業內人士還透露,目前很多中介機構都有下屬的擔保公司,能夠為購房者提供首付貸或短期資金用於償還住房貸款,這些擔保公司與銀行機構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
央行最近公布的信貸數據顯示,近幾個月,按揭貸款可謂「一枝獨秀」、「百廢房興」。某股份制銀行內部人士表示,「資產荒」的陰影下,銀行資金沒有更好的投向,投向國企資金雖然安全但利率相對較低,投向中小企業又唯恐不良率攀升。相較而言,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是一個相對優質的選擇。未來,各銀行將持續在房貸領域發力。「但不能忽視的是,部分銀行為了搶奪房貸的市場份額,在貸款發放上確實比較激進,甚至不惜違反政策明文規定,變相加高了購房槓桿,加速催生房地產泡沫。」
業內人士表示,開發貸款和購房貸款的同比增幅從2015年9月份開始出現剪刀差,二者背離程度日益擴大。這說明房地產開發企業正在去槓桿,降低開發貸款增加的幅度,平抑財務成本;而居民正在不斷加大槓桿進入樓市,而且愈演愈烈。這其中的風險也是若隱若現。
2012年以來,居民購房槓桿率也在持續上升。業內人士指出,這個槓桿率是以居民戶每年新增中長期人民幣貸款(主要是房貸)的累計值與全國商品住房的累計銷售額的比值計算的。到2016年7月,槓桿率已經到達0.63。可以大致判斷,全國範圍內,購房的平均首付已經低至不到五成。
更多貸款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貸款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