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進行焚燒處理,始於19世紀中後期。當時主要是為了公共衛生和安全,焚毀傳染病疫區可能帶有諸如霍亂、傷寒、瘧疾、等傳染性病毒居然病菌的垃圾,以控制這些對人體健康有巨大危險的傳染性疾病的擴散和傳播。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危險廢物和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程。最早的垃圾焚燒爐是 1874 年在英國Nottingham市場造的平爐。1885 年美國紐約、1896 年德國漢堡以及 1898 年法國巴黎先後建立了世界上較早的生活垃圾焚燒廠。由於技術原始和垃圾中可燃物的比例較低,在焚燒過程中產生的濃煙和臭味對環境的二次污染相當嚴重,直到 20世紀60年代垃圾焚燒並沒有成為主要的垃圾處理方法。
固體廢物焚燒處理就是將固體廢物進行高溫分解和深度氧化的處理過程。在 燃燒過程中,具有強烈的放熱效應,有基態和激發態自由基生成,並伴隨著光輻射。由於焚燒法處理固體廢物,具有減量化效果顯著、無害化程度徹底等優點,焚燒處理早已成為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處理的基本方法,同時在對其他固體廢物的處理中,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環境保護盒安全要求的進一步提高,固體廢物焚燒處理技術正向資源化、智能化、多功能、綜合性方向發展。高溫焚燒已發展成為一種應用最廣、最有前途的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的處理方法之一。焚燒處理早已從過去的單純處理廢物,發展為集焚燒、發電、供熱、環境美化等功能為一體的自動化控制、全天候運行的綜合性系統工程。
1988年,深圳清水河垃圾焚燒廠點火運行。2000年前後,出於環保需求,中國開始關停小火電廠,相當一部分小火電廠藉機改建為垃圾焚燒廠。截至目前,作為後起之秀的垃圾焚燒,在中國已有近30年的發展史。
只是按照中國城市建設院總工程師徐海雲的說法,「黑天鵝」雖然變成了「白天鵝」,但技術差、污染重等問題依然存在。直到2005年以後,上海、寧波等城市引進國外先進的焚燒設備和技術,垃圾焚燒才開始走上合規運營與清潔焚燒的軌道。
1月5日,國家能源局召開《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及《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新聞發布會。會上消息顯示,截至2015年底,垃圾焚燒發電裝機容量約480萬千瓦,發電量約250億千瓦時,年處理垃圾約8000萬噸,約占年垃圾產生量的40%。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長朱明表示,按照規劃,到「十三五」末期,垃圾焚燒發電裝機容量約750萬千瓦,增幅為56%。在做好環保、選址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前提下,在具備條件的大中城市穩步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鼓勵建設垃圾焚燒熱電聯產項目。加快應用現代垃圾焚燒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提高垃圾焚燒發電環保水平。
2016-2021年中國垃圾焚燒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表明,對於垃圾焚燒以及排放物的處理技術,中國能源網首席研究員韓曉平認為,國內已經很成熟了。「現在垃圾的焚燒技術,我們國家的鍋爐無論是排放指標還是效率,在世界上都已經非常先進了,所以這些方面大家完全沒有必要擔心。這些年來我們的技術發展很快,達不到標準的根本就沒有機會進入市場。」韓曉平如是說。
雖然我國垃圾焚燒發電技術不斷突破,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加上國家政策扶持力度大,垃圾焚燒發電發展迅速,市場前景廣闊,但垃圾焚燒發電面臨著排放標準越來越高、鄰避困境、惡性競爭等問題。
這看似是項目建設不規範引發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分類環節不完善導致的垃圾組分駁雜、回收處理難度大、污染嚴重等問題造成的。從這一角度來說,也需完善法律法規,推行垃圾分類,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置。
朱明認為,鄰避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群眾對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及相關的污染物處理技術不了解,產生恐懼心理,對垃圾發電一概排斥;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沒有發揮出來、監管不到位,項目公開透明不夠,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存在一定的問題;一些已建垃圾處理設施運行不規範,污染物處理不過關,引發群體意見。
不管新國標有多麼嚴格,對於監管的信息,環保部門如果不能向社會公布並接受公眾監督的話,那麼無論是企業自行監測的信息,還是環保部門的權威檢測都將毫無意義。
正如國家可再生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張平所說,政府應將垃圾焚燒設施納入城市規劃,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緩解公眾的「鄰避心理」。同時加強對垃圾焚燒電廠的監管。
民間環保人士黃小山則認為,垃圾焚燒並不是原生垃圾拿來就燒,而是在垃圾分類的基礎之上,將生活垃圾的可燃物入爐燃燒。而在中國,大多數生活垃圾入爐前沒有經過嚴格分類和預處理。因此,垃圾含水量大,難以保證燃燒爐內的溫度始終高於850度,有機物中的氯為二惡英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所以,要想更好地控制生活垃圾焚燒污染,除了接受公眾監督外,根本是要從源頭上做好垃圾分類,結束中國目前焚燒混合生活垃圾,尤其是焚燒廚餘、含氯塑料等產品和有毒有害垃圾,禁止一切工業垃圾進入生活垃圾焚燒廠。
更多垃圾焚燒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垃圾焚燒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