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文化產業「十三五」發展新機遇:與民族地區發展雙向互動

文化產業「十三五」發展新機遇:與民族地區發展雙向互動

2017-01-01 10:35:23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2016上半年,中國文化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正式發布。據此規劃,地方性一系列規劃也相繼出台。形成「規劃體系」。那麼文化產業在「十三五」期間的發展機遇在哪裡呢?有業內人士表示,到民族地區去。

  在這個「規劃體系」中,1月24日由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有些不同:作為「十三五」時期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綱領,《規劃》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多方面內容,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文化建設被高頻次提及,堪稱《規劃》的亮點和關鍵詞。

文化產業「十三五」發展新機遇:與民族地區發展雙向互動

  文化建設在《規劃》中占據突出位置,從根本上看是因為在當前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舊動能轉換的大背景下,文化建設特別是文化產業發展與民族地區的全面協調發展存在著巨大的「交集」,這使得推動民族文化傳承和繁榮發展不僅成為《規劃》的目標之一,更是實現民族地區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全局性目標所要倚重的重要手段;與此同時,民族地區文化的傳承和繁榮,特別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則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整體版圖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塊,是未來文化產業發展深具潛力和活力的一個板塊。

  從這個意義上看,可以說《規劃》開啟了「十三五」時期文化建設與民族地區發展的雙向良性互動之路。

  文化建設與民族地區發展高度相關

  就《規劃》文本來看,提及文化部的工作職責共有近40處,「民族文化繁榮發展」是《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之一,而在具體內容中,文化建設則作為推動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出現。

  《規劃》將「民族文化繁榮發展」作為主要目標,是源於文化建設是民族地區全面協調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此,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趙紅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首先體現了《規劃》制定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推動民族地區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意義可以從四個維度來認識,一是通過民族地區獨特文化的傳承發展,促進人類文明多樣化,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二是可以通過加快文化事業發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而進一步保障文化民生,促進國家認同;三是可以通過文化產業的持續壯大,促使文化發展成果惠及各族群眾,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四是通過廣泛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活動,弘揚民族精神,構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與此同時,文化建設特別是文化產業發展也是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手段,這首先得益於民族地區所具有的資源稟賦條件。我國民族地區幅員遼闊,有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這一判斷不僅是一種感性印象,事實上也有數據支撐,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布「密度」即可看出——

  據2016-2021年中國文化事業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自2004年以來,我國共有39項非遺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少數民族占據14項,比例達到1/3強,而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僅占全國總人口的8.5%;不僅世界級非遺如此,在國家級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中,少數民族地區項目和傳承人所占的比例也都遠遠超過其人口比例,民族地區文化資源的富集程度可見一斑。

  此外,民族地區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近年來所表現出的潛力也充分證明其作為促進民族地區發展重要路徑的可行性。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顯示,近年來我國中西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增速均快於東部地區,而中西部與民族地區多有重疊。多次往返於民族地區進行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調研的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原常務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藍皮書》主編張曉明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國家在民族地區實施的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完成,民族地區條件改善很快,文化旅遊等以融合為特點的新興文化業態發展很快,對文化產業乃至當地經濟發展都體現出了較強的帶動和提升作用。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也對記者表示,我國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廣泛存在於民族地區,這些傳統文化和民間技藝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與之相關的特色文化產業中表現出了進入門檻低、就業帶動能力強、差異特色化競爭優勢明顯等特點,在有些民族地區,特色文化產業已成為地方經濟主要支撐。

  提升發展能力是關鍵

  縱觀《規劃》內容,在脫貧攻堅、保障民生、開放合作、特色村鎮建設等多個章節中,文化建設特別是文化產業發展都被作為推動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對於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來說,要完成《規劃》賦予的任務也面臨著諸多挑戰,迫切需要提升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力。

  雖然民族地區文化資源富集,特色文化產業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基礎,但也要看到,由於基礎設施等不斷完善所激發出來的新增文化消費需求,與民族地區當前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之間還有很大的落差。對此,張曉明對記者表示,這說明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能力需要迅速提升,《規劃》就是從頂層設計的層面對這種發展需求的回應和安排,要補齊這個短板。祁述裕也認為,當前民族特色文化產業仍然存在創意水平低、生產組織方式落後、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小散弱等問題。

  對於如何較快地提升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力,更好地發揮其融合能力的問題,祁述裕認為,應當找准著力點,有針對性地補齊短板,培育形成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具體來說,要重點培育特色文化企業發展能力,引導形成業態聯動的發展態勢,將民族特色文化產業與旅遊、城鎮化建設等結合,形成多業態互動發展態勢;加強文化品牌培育,培育高效的生產組織形式,形成「農戶+基地+協會+企業」的傳承發展路徑。

  張曉明認為,我國文化產業經過多年增長,目前東部地區的文化產業已經具備向中西部特別是民族地區轉移文化、創意、設計能力的條件。同時,東部地區也需要將自身的產能與民族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相結合,通過區域間的聯合互動形成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格局,推動我國文化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進入走向國際前列的進程。

  此外,抓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和工程也是提升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能力的一個現實路徑。事實上,民族地區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早已進入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視野:2014年3月,文化部、財政部制定並發布了《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明確提出「進一步促進西部地區、民族地區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同年8月,文化部、財政部又印發了《關於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專門對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了諸多支持舉措。

  祁述裕表示,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是補齊民族地區產業發展短板的最有效辦法。要結合絲綢之路、藏羌彝等重大文化工程,加強沿線地區特色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特色文化產業鄉鎮、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城市群建設,形成示範和帶動效應。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文化熱門推薦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