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家家戶戶忙著置辦年貨、探親訪友、出門旅遊,價格問題受到廣泛關注。物價並不會成為貨幣政策的主要牽制,今年的政策重心在於防風險、去槓桿,意味著貨幣政策難放鬆。但在雙支柱框架下,監管政策密集落地會逐步加強宏觀審慎的調控效力,有助於貨幣政策向中性回歸。
隨著春節假期臨近,多位專家預測,物價可能會出現短期抬頭趨勢。2017-2022年物價市場行情監測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表示,考慮到2018年2月CPI基數極低,通脹可能會迎來「開門紅」。展望全年,CPI方面,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對CPI「一次性」負面影響消除,今年食品CPI可能從2017年的-1.4%回彈至2.5%左右;而PPI方面,供給側改革下產能擴張持續受限,疊加需求回升可能超出預期,PPI可能有更強的「粘性」。由於內外需增長更為樂觀,2018年CPI漲幅或達到2.6%左右,PPI漲幅或達到3.3%。
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姜超也預測,雖然今年1月CPI同比或回落,但2月可能跳升。CPI在2、3月大機率維持在2%上方,但依然溫和。而PPI有可能在1月繼續下滑,漲幅或回落至4%左右。
縱觀全年,連平預計,2018年CPI略有上升,通脹水平溫和。經濟增長總體平穩,國內需求難以大幅擴張;隨著去槓桿、防風險和監管政策趨緊,市場利率小幅上行,流動性合理適度,2018年難以出現較大的通脹壓力。豬肉價格迎來上行周期,食品價格可能恢復性回升,成為推動2018年CPI上升的主要因素。2018年價格漲勢可能會從生產端向消費端轉移。預計2018年CPI同比漲幅上升至2%左右。
工業價格方面,連平表示,未來大宗商品價格難以持續大幅上升,輸入性因素對PPI的抬升作用減弱。在國內投資需求趨弱的情況下,2018年工業品價格上漲步伐將會放緩,PPI難以重拾大幅攀升之勢。由於去產能工作持續推進,環保限產力度加大,對產品價格形成支撐。預計2018年PPI漲幅回落至3.5%左右,CPI和PPI之間的剪刀差逐漸收窄。
春節馬上就要到了,老百姓開始忙著置辦年貨、探親訪友、出門旅遊,物價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對於「今年春節物價會不會出現大的波動」的問題,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回應稱,從目前情況看,春節前市場價格運行是平穩的。
數據顯示,1月份 CPI同比上漲1.5%,漲幅比去年全年低0.1個百分點,連續第12個月低於2%。具體來看,重點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都處在合理區間,特別是節日期間消費量大的豬肉、鮮菜、食用油價格比去年同期分別低10.6%、5.8%和1.2%。
為確保節日期間各類商品價格不出現大的波動,孟瑋透露,將堅持對50種重要消費品價格變化進行日監測,動態分析,確保第一時間發現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問題並進行預警,及時開展調控和監管。同時,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各地認真執行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市場價格變化一旦達到機制的啟動條件,將及時發放價格臨時補貼,有效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總之,發改委將進一步做好市場價格調控監管工作,保障好春節期間市場供應,維護良好價格秩序,保持價格總體穩定。」孟瑋說。
更多物價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物價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