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其他行業分析報告 >> 明年物價調控目標已經確定為3.5%左右

明年物價調控目標已經確定為3.5%左右

2012-12-20 10:06:19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臨近歲末,今年物價水平低於3%的情況或已成定局。受此影響,明年全國的物價調控目標下調的可能性加大。本報記者獲悉,目前各省市初步拿出明年的物價調控目標普遍都比今年目標有所下調。全國的物價新目標已經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發改委會議上得以確認,明年3月5日的「人代會」上有望公布。

  交行預計明年物價漲幅可能在3.5%左右,可能進入新的上升通道。交行研究部王宇雯指出,明年物價漲幅比今年要高,儘管國家已經確定實施資源價格改革,但是由於能源資源產品價格占CPI(居民消費價格)的權重比較低,因此對整個物價影響相對有限。「明年物價也有一些不確定性,但是超過4%的可能性不大。」

  此前有說法是,明年物價調控目標已經確定為3.5%左右,低於今年4%的目標。國家發改委在18日的年度工作會議上指出,要保持物價基本穩定。要以促進社會總供求基本平衡為重點,加強價格監測預警,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鞏固調控成果。合理引導社會預期。

  不過由於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要適當擴大社會融資總規模的要求,明年需要警惕貨幣投放過多再次帶來的資產泡沫問題。

  物價目標面臨下調可能

  據調查數字顯示,1-11月全國CPI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2.7%。儘管11月CPI總水平同比上漲2.0%,比前幾個月低於2%的水平要高,但是全年物價保持在2.7%左右,低於年4%的調控目標,已成為定局。

  大多數機構預計明年物價儘管漲幅比今年大,但仍會大大低於4%的目標,一些專家認為,明年物價調控標準應該定在3%-4%之間。

  目前各個省市自治區都在研究明年的經濟目標,其中CPI目標一般都準備下調。其中四川經濟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認為明年四川物價漲幅可能在3.5%左右。

  據了解,多個省市自治區目前初步提出的明年CPI目標,也比今年目標有所下調,這些下調的指標將在近期各地的經濟工作會議上公布,並寫入明年各省政府工作報告。

  一位預測部門專家認為,明年物價目標定在3%-3.5%之間的可能性更大。主要是如果定的太高,會形成漲價預期,定的太低,可能完不成。

  交行發展研究部王宇雯認為,明年的物價比今年要高一些,國家發改委目前提出了一些價格調整改革內容,這顯然是為了明年調價做準備,但是畢竟占整個物價權重比較低。

  需要警惕資產泡沫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彭興韻指出,目前美國實施量化寬鬆的政策,可能對中國物價形成輸入型通脹的壓力,此外國內保持適度的貸款和投資增長,需要注意貨幣投放過多引起的資產價格上漲問題。

  「這個問題過去的幾年出現過。目前整體經濟是良好的,明年經濟加快,如果貨幣投放過多,需要防範風險。」彭興韻表示。

  2012年中國實施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其中廣義貨幣目標是14%,經濟和物價目標分別是7.5%、4%。這樣廣義貨幣增速,與物價、經濟之和的差距有2.5個百分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確定,今年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等一系列措施,按此看,明年廣義貨幣政策目標在14%的可能性很大。

  但這或會出現新的問題,因為2013年GDP、CPI目標有可能比今年下調0.5個百分點,導致的結果是,2013年廣義貨幣增速,減去GDP、CPI增速,還有3個百分點以上。

  多名專家認為,上述公式並不能生搬硬套,但的確要注意投放貨幣過多的問題,因為那樣實際上已經變成了適度寬鬆或者寬鬆的貨幣政策。

  此前2009年廣義貨幣投放目標是17%,實際結果是2009年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60.6萬億元,同比增長27.7%,增速比上年高10.0個百分點。這不僅僅造就了2010年、2011年物價持續上升,其中2011年達到5.4%,進入通脹區間。

更多物價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物價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