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農機流通行業近十年發展迅猛,農機工業總產值從2003年的73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310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7.1%。通過對我國農機流通行業現狀分析獲悉,當前我國農機製造規模已經躍至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隨著農民購買力提高、農村勞動力減少、家庭農場概念等提出等,農機行業還將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未來五至十年行業年均需求增速或保持在10-20%。
2014年,借農業現代化政策春風,農機流通行業再次沐浴在溫暖的陽光里,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是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的前提是農機流通行業的良性持續快速發展。
今年1月,新華社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增加「三農」支出,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完善補貼辦法,繼續推進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
多位行業人士據此解讀稱,2014年農機購置補貼水平將超過2013年的217.5億元,預計達到230億元規模,拉動農機市場銷售份額超過750億元。更多最新農機流通行業現狀分析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年中國農機流通市場發展研究及投資應對策略報告》。
事實上,當前我國農機行業的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已開發國家。在2013年度,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僅為59%平原機械化水平估計在70%左右,達到農機化發展中級階段,而丘陵山區的農機化水平在部分省份仍不足40%.在歐美日等國家,農機化水平已經達到90%.《農機質量與監督》雜誌主編朱禮好指出,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意味著我國農機化發展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農機行業以及農機流通行業作為朝陽產業成色十足。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利好農機流通
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
同時,被市場熱炒的「土地改革新政」與之遙相呼應。自2012年以來,以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為代表的農村新經濟體如雨後春筍在全國遍地開花。到2013年12月底,全國依法登記註冊的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農民合作社達98.24萬家。可以預見,隨著土地流轉加速,未來組織化客戶將成為農業主流客戶群體。
這讓農機市場需求將產生根本性的變化,而這一變化將大大有利於農機流通行業。變化不僅僅局限於農機產品本身--「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新型農機產品的剛性需求將逐漸增多;農機產品升級換代速度也將加快步伐。更重要的是,客戶的需求將從產品本身向更多元化的服務方向衍生。例如,從農場規劃、建設,從育秧到耕、種、收乃至烘乾及倉儲、配送等,從機具維修到管理、操作、維修的整套培訓等,組織化客戶需要的全程化解決方案。而這樣多元化的需求,為農機流通規模化、連鎖化的龍頭企業的發展創造了全新機遇。
8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計劃利好農機流通
此外,去年底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強調,要確保糧食和食品安全和推動農業現代化。有專家已經表示,促進土地流轉,實現農業規模經營關係到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權益,將是未來幾年的農業改革工作重點。我國是人口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重於泰山,而實現農業現代化將是解決糧食問題的關鍵。
去年12月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引起了農機械行業相關人士的關注,《規劃》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8億畝」。
據介紹,高標準農田建設將有助於提升農田排灌能力、農業科技應用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對相關行業將產生重要影響。隨著高標準農田規劃的逐步實施,農機流通企業作為參與環節,將明顯受益。
更多農機流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機流通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