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農業行業分析報告 >> 2015年我國農業產業布局趨勢分析

2015年我國農業產業布局趨勢分析

2015-04-10 16:46:59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你一定聽說過這樣的說法:如今看一個產業未來有多大潛力,就看它離網際網路有多遠。從這個略有些「網際網路拜物教」的角度判斷,在網際網路下一個「顛覆名單」上,農業一定是個岌岌可危的名字。當然,換個說法,倘若最近說爛了的「網際網路+啥」最有想像空間的話,農業二字一定高票當選。

  嗯,也許聯想控股也是這麼想的。這家從五年前就開始布局現代農業的巨頭企業,旗下已擁有佳沃集團和豐聯集團以及翼龍貸。而幾天前,一筆在不少人眼中稍感意外的戰略投資浮出水面:聯想控股戰略投資雲農場,一家網上農資垂直交易平台。

  公開資料顯示,雲農場經營品類為:化肥、種子、農藥、農機及其他增值服務,已有數百家農資企業入駐,擁有200多家縣級服務中心,16000多個村級站點,市場覆蓋了山東、江蘇、河南等十幾個省份……

  正如聯想控股高級副總裁、現代農業和食品投資部總經理陳紹鵬所言:與雲農場的合作是聯想控股打造「全新農業產業生態圈」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環。

  那麼問題來了,直覺上有些乏善可陳的農資電商,到底怎麼個重要法?

  網際網路對農業產業鏈的滲透

  首先,必須先對網際網路與農業產業鏈的關係做個簡單梳理。

  無需贅言,你可以從任何角度拋出「中國農業問題太複雜」的結論,而從商業角度,農業產業鏈上下游的高度分散,從田間到餐桌望眼欲穿的產業鏈節點,無疑是制約農業發展的最大枷鎖之一。

  陳紹鵬就曾在此前的一次採訪中將農業與IT業做過對比:「IT行業的產業鏈都比較成熟,相對模組化、模塊化,行業水平分工很好,從晶片設計到晶片製造,從印刷電路板到電路板,從硬碟再到組裝成品等,水平分工非常到位。我覺得有一天我們中國的農業也會適度的水平分工,但是現在不是特別現實,因為你找不到合格的服務商。」

  於是聯想控股「任性」地選擇自己干。其背後邏輯也很好理解:在中國這樣一個談真正的「從0到1」創新還比較奢侈的地方,最豐厚的商業,其實往往來自於分散產業的整合,而非那些貌似華麗實則空洞的「創新」。

  當然了,倘若「網際網路+」的下一個風口真的是農業,那麼這陣風或許還是得稍微大些,而人們也應有足夠的理由對這陣風滿懷期待。事實上,網際網路已開始對整個農業產業鏈進行改造,只是有的洞若觀火,有的還不甚清晰。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發布的農業行業市場報告調查顯示,具體拆分來看,誠如銀河證券分析師吳立先生所總結的那樣,從產業鏈下游的農產品銷售渠道變革(包括為不少白領鍾愛的CSA項目)——其中以正走向紅海的生鮮電商最為光鮮;到產業鏈中游的農業生產中,以大北農為代表的對大數據的應用;再到土地流轉的電商化——譬如去年淘寶聚划算平台推出的「聚土地」;再到相對上游的中介服務——譬如創新農村信用體系的雲華農匯網,整個農業產業鏈都多少滲入了網際網路的身影。

  農資電商新模式

  再明顯不過,聯想控股此次戰略布局抓住了整個產業鏈的最上游——農資銷售。

  為什麼是農資銷售?首先自然是巨大商機咯,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中國農資市場規模為2.24萬億元,在農業布局中野心勃勃的「大聯想」涉足這一領域並不意外。其次,農資產品的需求分散而巨大,而具體細分行業——諸如化肥,農藥和種子多數供過於求,且流通體系存在諸多痛點,給了網際網路天然的改造機會。再有,與農產品相比,農資可謂真正剛需,且標準化程度更高,季節與地域因素也導致需求周期非常明顯。最後還有一點,農資產品對配送的要求比較低。

  當然,如你所知,網際網路企業「下鄉」總比其他行業複雜一些,往往需要線上與線下高度有效地配合,還要對中國「三農」問題有一定洞察力,換句話說,「接地氣」非常重要。作為兜售農資的電商平台,面對中國廣袤土地上的270萬個自然村落的1.76億戶農戶,雲農場採取的策略是,以村站為開拓市場的據點,以解決農民無上網習慣以及對電商信任度低的難點。

  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類團購」模式:一個村的村民想買什麼農資,可以去附近的雲農場村站,村站上有人提供諮詢,然後幫農民下單,村站可將需求和其他村站整合,直接向廠家採購,以拿到最低價。

  陳紹鵬就講了一個關於村站的故事:有一個村站,是一家以銷售日用百貨為主的小賣部,現在承擔了全村人購買農資的任務,去年幫助村里鄉親們完成了冬季化肥的網上訂購,每袋化肥價格便宜了百分之十幾,鄉親們熱情非常高漲——嗯,其實某種意義上,在中國農村這樣一個典型的熟人社交里,村站最理想的存在方式無疑是全村人集體利益的維護者,他們是這個村的意見領袖——現在最好也是購物領袖。

  不過,如前所述,中國農資和農產品的傳統流通模式環節繁複,交易成本頗高,大體上,廠家加價10%給到區域經銷商,後者加價15%給到分銷商,分銷商加價20%給到農場主。如今網際網路帶來的「去中介化」則試圖改變這條冗長的流通鏈——就像它在其他產業中已經做到的那樣。

  你可以想像,這勢必撼動了原本就競爭激烈的傳統農資銷售的奶酪。去年有報導稱:「面對雲農場的進入,一些個體農資經銷商成立起農資營銷協會等組織,共同抵擋雲農場帶來的衝擊波,但往往幾個回合下來,並不見成效,倒是有人悄悄地加入了雲農場……對他們而言,雲農場(電商的預付模式)最起碼解決了以往最讓他們頭痛的賒銷問題。」

  所謂賒銷,就是在傳統農資流通過程中的一個各種因素導致的惡性循環:農民賒欠經銷商的,經銷商再賒欠農資生產企業的,賒欠數目越來越多,最後無法全部到帳。那為啥還允許賒銷?一位經銷商說得好:「你不賒他賒。」

  變革之路

  當然,作為垂直電商,雲農場最為珍視的核心競爭力,其實還是通過網上交易的大數據產生的增值服務——譬如通過數據挖掘分析,整理,形成有價值的諮詢,繼而衍生出相關的金融產品,甚至可以據此建立一個「農產品安全指數模型」,幫助農場主把不同安全指數的農產品出售給所需廠家,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中國農產品安全——你也知道,如今市面上不少「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都非常可疑。

  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如今農業產業鏈上的所有變革,都是為了解決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兩個問題。就像吳立所說:「如果網際網路金融是網際網路搶銀行錢的話,網際網路農業肯定是用網際網路的方式幫助農民,幫助農戶去掙錢,是幫助城市裡的老百姓吃上放心的食品。」

  最後一個問題,倘若你承認中國的發展不能以農村的凋敝作為代價,那麼我們該對「網際網路+農業」滿懷期待麼?

  社會學者梁鴻曾在《中國在梁莊》中感嘆道:「在農民眼裡,社會仍然是別人的,他們不屬於其中。所有好與不好,他們都只是被動地接受。」

  嗯,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技術至少給了農民更多的選擇權。正像凱文·凱利所言——文明就是一個不斷增加選擇的過程,我們不斷用技術創造東西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把它們賣出去,而是為了創造此前從未有過的新可能性。 「長期來看,技術給了我們更多差異、多樣性、選項、選擇、機會,還有自由。這便是進步的定義。」

更多農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