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聯合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這是我國首個系統部署農業強國建設的綱領性文件。該規劃明確了分階段目標與關鍵路徑,為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指明方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農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規劃》首次以全周期視角提出「三步走」戰略:到2027年實現農業強國建設明顯進展;2035年取得顯著成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農業強國。這一路徑設計覆蓋糧食安全、科技創新、產業體系等核心領域,形成全方位推進的立體框架。
將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列為首要任務,《規劃》強調「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雙輪驅動策略。我國耕地面積占全球9%,卻養育世界近1/5人口,資源約束顯著。為此提出嚴格保護耕地數量與質量並重:守牢18.65億畝耕地和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紅線;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退化治理等舉措提升地力;同步推進現代化灌區改造,構建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體系。
在嚴守耕地紅線基礎上,《規劃》創新提出「開源節流」思路:一方面通過優化布局強化現有耕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將5億多畝鹽鹼地後備資源納入開發範疇。針對不同區域鹽漬化特徵,實施分區分類治理技術方案,推動鹽鹼耕地改良與高效種植模式探索,為糧食產能提升開闢新空間。
當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僅為63.2%,較已開發國家仍存差距,《規劃》明確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作為戰略支點。重點突破種業「卡脖子」技術,強化人工智慧等前沿領域自主創新能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通過數字農業、智能裝備研發等新質生產力培育,推動農業科技貢獻率加速提升至更高水平。
總結來看,《規劃》以系統思維統籌農業生產要素配置,既堅守耕地紅線夯實安全底線,又通過科技創新與資源開發拓展增長空間。其分階段目標設定兼顧現實基礎與發展需求,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了可操作的路線圖。從糧食穩產保供到產業鏈升級,從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到技術自主突破,規劃內容覆蓋農業生產全鏈條,標誌著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入全面推進新階段。
更多農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