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轉型加速推進的背景下,氫能作為清潔低碳的二次能源,其產業發展備受關注。制氫設備行業競爭態勢與微網余電制氫的技術應用緊密相關,如何通過優化制氫設備配置提升氫能生產的經濟性和可持續性,成為行業焦點。本文圍繞微網 - 加氫站系統的制氫設備容量優化展開研究,結合實際場景分析不同制氫模式下的成本收益,為制氫設備行業發展提供理論與數據支撐。
微網 - 加氫站系統(MHSS)涵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機組與加氫站制儲氫設備,兩地通過電網實現電力傳輸。《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制氫設備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制氫設備主要包括電解槽、儲氫罐和重整器,其中電解槽優先消納微網余電進行綠氫生產,儲氫罐負責氫氣存儲,重整器則在綠氫供應不足時通過天然氣重整補充藍氫。
以加氫站全生命周期總淨現值成本(NPC)最低為目標,構建制氫設備容量優化模型。年成本包含設備置換、運維、燃料、電耗及過網費用,年收益涵蓋售氫、環境價值及設備殘值。約束條件包括電力與氫氣平衡、可再生機組出力、制儲氫設備工況及傳輸功率限制。
提出 「余電制氫 - 綠氫先行」(RETHGHF)運營模式:微網余電優先輸送至異地加氫站電解槽制綠氫,其次上網;加氫站優先使用儲氫罐綠氫,不足時由重整器補充藍氫。該模式通過淨電負荷與儲氫量動態調控制氫設備運行,提升綠氫滲透率。
以涼山州普格縣微網與成都某園區加氫站為研究對象,設置風電機組 30MW、光伏 40MW、小水電 30MW,加氫站壽命 25 年,貼現率 6%。對比異地集中制氫與就地分散制氫方案:
設備配置差異:
異地集中制氫:電解槽 14MW(3 台)、儲氫罐 1150kg(34 瓶)、重整器 402kg/h(4 台)。
就地分散制氫:電解槽 8.5MW(2 台)、儲氫罐 1000kg(29 瓶)、重整器 462kg/h(5 台)。 就地方案電解槽容量減少 39%、儲氫罐減少 13%,但重整器增加 15%,反映出運輸損耗對制氫設備配置的影響。
成本收益對比:
異地集中制氫 NPC 為 - 3559.5 萬元,就地分散制氫為 - 1794.4 萬元,前者經濟性更優。
異地方案年燃料費用 226.2 萬元,遠低於就地方案的 3215.8 萬元,但過網費用 634.9 萬元為新增成本。
設備殘值、運維費用等數據顯示,異地方案雖初期建設成本較高,但長期收益更顯著。
價格波動影響:
工業電價低於 0.7075 元 /kWh 時,異地方案更優;氫氣售價高於 47.5 元 /kg 時,異地方案優勢明顯;天然氣價格波動對結果影響有限。
四、典型日運行驗證與制氫設備效能分析
通過四季典型日數據驗證系統運行合理性:
可再生能源出力春夏多、秋冬少,氫負荷夏冬高、春秋低,制氫設備通過動態調節實現電氫平衡。
電解槽額定功率運行時段占比63.5%,儲氫罐容量利用率 100%,綠氫滲透率 89.5%,表明制氫設備配置合理,綠氫利用效率高。
本文針對制氫設備行業競爭中的核心問題,構建了微網余電制氫場景下的加氫站設備容量優化模型,通過對比不同制氫模式發現,異地集中制氫方案在多數場景下經濟性更優,且 「余電制氫 - 綠氫先行」 模式能有效提升綠氫滲透率。研究數據表明,制氫設備配置需綜合考慮電力傳輸、氫氣儲運成本及價格波動因素,為行業在 2025 年的競爭中優化設備選型與運營策略提供了重要參考。未來可進一步結合多能互補網絡,深化制氫設備與氫能產業鏈的協同發展研究。
更多制氫設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制氫設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