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方面國家的政策是水稻最低收購價,也就是托市政策,截止12月20日東北地區的水稻,國家的托市量已經達到了1300萬噸,比去年的進度快,因此造成了東北產區農戶的餘糧不足的狀態,供需決定價格,東北產區的水稻就呈供小於求的狀態,所以東北水稻自10月份上市之初價格就一直緩慢上漲。具體價格來說,拿東北地區的圓粒稻穀為例,從10月份上市之初的一塊四毛五一斤上漲到了目前的一塊五毛四一斤。以下對水稻價格行情分析。
2017-2022年中國優質水稻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表明,我國水稻分早稻、中稻和晚稻三季,東北地區只有晚稻一種,而南方地區早、中、晚稻都有,今年開年,作為第一季的早稻,因為有國家比較大的支持力度,所以價格相對穩定,基本上與2014年持平。而從中稻開始,南方地區的水稻價格開始下滑,到了年底晚稻收穫時,南北稻穀的價格差距已經很大。
我國水稻種植期是明年的三到四月份開始耕地、播種、種植,鑑於明年整個一年水稻將呈現一個優質優價,普通糧源和優質糧源分化發展的一個狀態,業內人士建議廣大種植戶在明年三四月份的時候,可以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更合適自己的當地氣候的優質水稻品種種植,這樣的話未來的收益可能會更大。
國家臨儲水稻持續實行順價銷售,造成現階段各地糧源十分短缺,6月稻價還會有走高的機會嗎?中國糧油信息網分析師尹秀穎認為,短期內稻價將處於易漲難跌的局面,但部分客觀因素將抑制稻價上漲的幅度。
對於國家臨儲拍賣,市場更多是嘆息聲。現階段米企認為,2017年在苦苦等待中盼來的國家臨儲水稻,不但沒有讓市場原糧供應緊張的局面得到緩解,反倒是間接的推高了省儲及地方輪換糧的價格,更使得每周的水稻拍賣猶如「走秀」一般,部分產區以流拍為主,再次加重了「稻強米弱」的格局。如今順價銷售只能讓米企對原糧採購望而卻步,漸漸地失去信心,現階段中小型企業乾脆停機或者做點新小麥購銷工作,種種跡象表明政策的實施與市場實際脫軌,兩年以來水稻去庫存計劃將只是一個口號而已。 現階段北方原糧供應多來自地方輪換糧及農戶手中少量餘糧。通過三期拍賣來看,吉林與遼寧兩省均多數情況為流拍,僅黑龍江有少量成交。部分米廠認為,東北米在與江蘇、安徽產區大米之間存在較大價差的情況下,且再遇到消費淡季等利空因素制約,對於普通原糧來講,稻價走高的機會不多。一方面,如今米企的加工方式較前期相比略有改變,多為新陳混合加工,對原糧的需求量減弱,多採取隨用隨買的策略。另一方面,優質稻如稻花香、超級稻、鹽豐等品種因種植面積少,經過市場不斷的消耗自然有一個上漲階段,但如今受大米消費淡季的制約,稻價後期走高的幅度不會太大,基本將與去年同期持平。
雖然江蘇產區稻價持續走高,但實際市場多為空漲,市場實際成交量很少。主要原因在於市場餘糧基本售罄,有價無市為普遍現象。這主要基於去年該省水稻收購主體多、托市力度大等因素導致。後期原糧供應多將來自國儲,因此在高成本低收益的壓制下,該產區水稻拍賣溢價成交的可能性將減小。
隨著氣溫不斷升高,沿海地區已迎來傳統的梅雨季節。經銷商方面備貨也顯得十分謹慎,主要是基於國家政策仍不是十分明朗,擔心後期米價仍存回落的可能。超期糧能否重啟仍是個迷,這也是困擾米廠的一個難題,若進行拍賣,市場米價必然走低。其次,再過20天學校即將放假,集中性消費減弱,大米走貨就更加難了。米企仍在苦苦掙扎,部分米企表示即使開拓新市場,也是難上加難。更有米企坦言,長期處於盈虧分界線,若大米銷售不出現轉機,那麼米企長期下去將會被拖垮,因此短期稻價將呈優質優價的特徵,購銷難現火爆場面。
更多水稻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水稻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