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藥品流通行業政策的持續推進下,全國藥品流通監管工作的重要性愈發凸顯。藥品流通環節直接關係到公眾用藥安全,其監管成效、面臨挑戰及應對措施,成為行業內外關注的焦點。
2024年1月,《藥品經營和使用質量監督管理辦法》正式實施,為藥品流通監管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後,國家相關部門陸續發布《藥品網絡交易第三方平台檢查指南 (試行)》《關於進一步做好藥品經營監督管理有關工作的公告》等規範性文件,不斷細化藥品經營監管工作要求,強化藥品流通環節的制度保障。各省級藥品監管部門積極響應,如四川、江西、山東等省份制定貫徹文件,明確省內藥品現代物流標準,推動新規落地。同時,內蒙古、河南、黑龍江等地藥品監管部門加強法規宣貫培訓,增強企業在藥品流通中的法治、責任、誠信及自律意識,從多個層面完善藥品流通監管體系。
2024年1月至9月,各級藥監部門在藥品流通監管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共檢查藥品批發企業 (含零售連鎖總部) 約2萬家次、藥品網絡交易第三方平台 675 家次、藥品零售和使用單位約 127.4 萬家次。在此過程中,查處了大批藥品流通領域違法違規案件,責令停產停業藥品經營企業 57 家,吊銷藥品經營許可證 50 件。國家相關部門還通報 3 批 14 起藥品網絡銷售違法違規典型案例,發揮了強大的警示與震懾作用,有效整頓了藥品流通行業秩序,保障了藥品流通環節的規範運行。
儘管 2024 年前三季度藥品經營和使用監管工作取得較好成效,但藥品流通監管工作仍面臨諸多挑戰。從查辦案件情況看,從非法渠道購進藥品、不憑處方銷售處方藥、網絡銷售 「網紅擦邊」 產品、銷售未經註冊境外藥品和禁售藥品等行為屢禁不止。在網際網路新技術影響下,這些問題的隱蔽性增強。藥品網絡銷售違法違規行為較為突出,相關數據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不憑處方銷售處方藥線索呈增長趨勢,一些網售平台違規銷售降糖類注射劑等 「網紅藥」 以及禁售藥、跨境藥、處方藥的情況時有發生。藥品經營企業質量安全和合規意識淡薄是直接原因,產業發展不平衡、結構不合理、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則是深層次因素。截至今年 9 月底,全國共有《藥品經營許可證》持證企業 71.12 萬家,包括藥品批發企業 1.43 萬家,藥品零售連鎖總部 6727 家,零售藥店 68.94 萬家(其中藥品零售連鎖門店 39.54 萬家、單體藥店 29.40 萬家),市場競爭激烈,部分企業經營不善,增加了藥品流通中的合規風險。此外,基層監管能力薄弱問題亟待解決,基層市場監管部門存在監管人員數量與藥品監管任務不匹配、專業人員流失、信息化程度低等問題,如購銷渠道核查仍依賴人工核對上下游往來票據,監管效率急需提升。
面對藥品流通監管中的風險和挑戰,藥監部門持續發力。《2025-2030年中國藥品流通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國家相關部門將督促各級藥品監管部門深入開展藥品經營和使用環節專項檢查,嚴厲打擊從非法渠道購進藥品等違法違規行為,堅持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持續強化藥品網絡銷售監測,督促第三方平台嚴格自律,加強網售處方藥監管,確保藥品質量安全。各地也紛紛出台措施,湖北省鼓勵各級藥品監管人員多辦案、辦鐵案、辦大案,將案件查辦機制建設、涉刑案件移送數等作為藥品安全考核重要指標。北京市持續加大藥品網絡銷售整治力度,推進網絡監測平台建設,探索將風險監測重點向網際網路新型銷售模式轉移,提升網絡銷售監測能力。重慶市推動加強藥品流通環節交叉協同檢查工作,重點聚焦跨省份從非法渠道購銷藥品、藥品追溯信息異常、虛開票據等問題,組織跨省份協同檢查。福建省將藥品經營企業是否符合許可准入標準納入重點監管內容,嚴查嚴辦擅自改變准入時許可條件的行為。武漢市在加強隊伍建設上發力,通過招聘、調配等方式增加基層藥品監管人員數量,加強對基層監管人員的培訓,提高監管人員藥學知識和法律知識水平,全面築牢藥品流通安全底線。
在2025年藥品流通行業政策的指引下,藥品流通監管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清晰地認識到面臨的挑戰。從政策完善到監管實踐,從行業問題暴露到各地積極應對,整個藥品流通行業正處於不斷調整與優化的進程中。通過持續加強監管力度、完善監管體系、提升監管能力,藥品流通環節的安全性與規範性將得到進一步保障,為公眾用藥安全保駕護航,推動藥品流通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更多藥品流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藥品流通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