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作為我國傳統補益類中藥材,在中醫藥領域占據重要地位。其產業發展歷經數百年變遷,產區不斷轉移,產量與價格受市場供需、自然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而波動,不同產地的白朮質量也存在顯著差異。深入了解白朮產業的發展歷程與現狀,對於推動其可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魏晉南北朝以前,白朮與蒼朮統稱 「術」,至魏晉始有區分,宋代正式分為兩藥。當時,白朮野生資源主要分布於浙江和皖南地區,如宋代《本草圖經》記載白朮生於浙江杭州、紹興及安徽潛山、宣城等地。明代開始,白朮出現人工種植,浙江一帶成為主要種植區,隨後逐漸引種至江西、湖南等地。古代以浙江於潛產的白朮質量最佳,深受歷代醫家推崇,浙江也因此成為白朮的道地產區。
20世紀50年代前,浙江是我國白朮的主要產區,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80% - 90%。隨著改革開放推進,浙江經濟快速發展,白朮種植面積逐漸縮小,至20世紀80年代,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0% - 30%。與此同時,湖南、安徽等地白朮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全國種植縣多達 200 多個。90年代,錢塘江、長江下游山地平原地區雖具備中藥生產的市場優勢,但人均耕地少,藥材種植業競爭壓力大,浙江白朮年產量約占全國的1/3。
2000 年後,受重茬種植等因素影響,白朮產區發生明顯變化。2002 年,安徽發展成為全國白朮第一大產區;2006 年後,安徽亳州產量占全國總產量 60% 以上,保持領先地位。2014 年,安徽亳州仍是最大產區,年產量達 5000t,河南等地也發展成為主產地。至 2020 年,全國白朮種植面積超過 20 萬畝,河南成為新的主產區,浙江種植規模逐年萎縮,僅占全國總規模的 7% 左右。
浙江作為傳統道地產區,因經濟發展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白朮種植面積大幅減少;安徽亳州憑藉中藥材市場優勢,曾成為最大產區,但受重茬等因素影響,產區逐漸縮減;湖南、江西產區憑藉優良種源和成熟技術,在改革開放初期快速發展,但近年來發展放緩;湖北產區在地方政府引導下,「咸豐白朮」 產業發展良好,帶動周邊地區種植規模擴大;河北主要種植 1 年生小白朮和改良白朮,是全國最大的白朮種苗產區;河南藉助安徽亳州的帶動,迅速崛起成為白朮第一大產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白朮生產經歷 4 次較大起落,一般 4 或 5 年起落 1 次,近 10 年為 1 個起落周期,4 次生產高峰分別出現在 1978 年、1986 年、1996 年和 2020 年。1986 年種植面積達 12108.8 hm²,產量達 19338.8t,為歷史同期最高。儘管種植面積有起伏,但總的來看,平均畝產呈緩慢上升趨勢。
1978 - 1983 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實施,中藥行業統購統銷,市場調節滯後,新產區種植技術不成熟,導致產量波動較大。1984 - 1993 年,經濟運行機制轉變,藥材自由購銷,白朮需求量增加,種植面積擴大,但隨後因市場供需變化,部分產區減產。1994 - 2005 年,各地調整種植結構,白朮產量再次經歷周期變化,同時市場上形成多個白朮品系。2006 - 2020 年,隨著白朮在食療和保健品領域的開發應用,產業持續發展,種植面積逐年遞增,2020 年雖受洪澇災害影響畝產量下降,但總產量依然可觀。
1990 - 2005 年,白朮市場價格約為 15 元 /kg,2005 年後平均價格為 23 元 /kg。價格波動頻繁,1990 - 1991 年因庫存滯銷價格降至 4.6 - 6.5 元 /kg;1994 - 1996 年因供應不足價格逼近 30 元 /kg;2007 - 2008 年受非典影響及產地減產,價格最高達 40 元 /kg;2015 - 2016 年主產區夏澇災害導致 2017 年產新前價格高達 30 元 /kg;2018 - 2020 年隨著產能恢復,價格回落,2020 年最低到 14 元 /kg。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白朮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不同產地的白朮在形狀、大小、表面特徵等方面存在差異。白朮商品呈拳狀團塊形,質量以個大、表面灰黃色、斷面黃白色、質堅實、有油室、無空心者為佳。研究發現,不同產地白朮根莖的木質部寬、樹皮寬、木皮比、導管密度、油室直徑和油室密度等參數存在顯著差異,浙江臨安於潛、湖南邵陽邵東和江西宜春銅鼓產的白朮根莖油室密度較大。
不同產地白朮中白朮內酯 Ⅰ、白朮內酯 Ⅱ、白朮內酯 Ⅲ 等指標性成分含量不同。相關檢測顯示,這些成分含量在不同產地呈現出一定的趨勢差異,且白朮多糖、還原糖、水溶性糖等成分含量也因產地而異。然而,現有的質量評價方法難以控制白朮成分指標的一致性和穩定性,質量評價和控制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白朮道地產區及傳統產區受經濟發展和重茬因素影響,種植面積減少,優質白朮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產銷關係不協調,生產宏觀調控不力,市場信息滯後,價格波動大;不同產區白朮質量參差不齊,種質退化、加工不規範等問題導致農藥殘留、二氧化硫超標現象突出,質量評價和控制體系有待完善。
產區應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選育抗病害、抗重茬的優良品種,建設種子種苗基地;改進種植方式,規範種植技術,加強病蟲害防治,推廣綠色防控技術,規範加工流程,提升白朮藥材品質;完善質量評價體系,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進行定性定量測定;推進種植基地與企業融合發展,建設示範基地,搭建信息平台,實現科學有序種植。
綜上所述,白朮產業歷經數百年發展,產區不斷變遷,產量和價格呈周期性波動,質量受多種因素影響存在差異。當前,白朮產業面臨著道地產區萎縮、產銷不協調、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通過推動技術升級、品質提升、完善質量評價體系和促進產業融合等對策,有望突破發展困境,實現白朮產業的可持續穩定發展,滿足市場對優質白朮的需求,推動中醫藥產業的繁榮。
更多白朮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白朮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