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核電站在推動核技術應用與民生健康領域的作用日益凸顯。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基礎設施的核電站,正在通過技術創新拓展其功能性邊界。其中,醫用同位素生產已成為核電站多元化發展的新方向。從碳-14幽門螺桿菌檢測用同位素規模化供應,到鑥-177靶向治療藥物的突破性量產,我國核電站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技術輸出正重塑全球產業鏈格局。
2024年,秦山核電基地依託商用重水堆實現鑥-177的規模化生產,標誌著我國醫用同位素供應自主化取得重大進展。這种放射性核素通過與靶向藥物結合,可精準殺傷腫瘤細胞,憑藉療效顯著、副作用小等優勢成為全球核藥市場的核心產品。
此前,我國醫用同位素長期依賴進口,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以鈷-60為例,2010年前其生產技術由加拿大壟斷,國內企業曾三次國際談判未果後選擇自主研發,最終實現國產化替代。核電站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戰略支點角色:通過反應堆輻照製備同位素,成為破解「卡脖子」難題的核心路徑。
當前我國醫用同位素生產已形成完整鏈條。2010年鈷-60的國產突破為後續發展奠定基礎;至2025年,鑥-177、釔-90等高附加值產品的規模化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核電站通過技術疊代優化輻照工藝,例如秦山核電商用重水堆搭載的「和福一號」生產系統,實現了多品種同位素的協同製備。
數據顯示,我國醫用同位素市場潛力巨大:2024年全球鑥-177銷售額達14億美元,而國內放射性藥物使用率僅為已開發國家的三分之一。核電站在推動國產化進程中,正加速形成「研發—生產—應用」的全鏈條創新生態,助力核藥產業進入高速增長期。
2021年《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要求到2025年實現常用同位素穩定自主供應,並推動2035年「走出去」戰略落地。這一目標正依託核電站的基礎設施優勢加速實現。
在浙江、四川等地,以核電站為核心的核醫療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政策層面通過稅收優惠、研發補貼等方式支持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重點突破同位素標記藥物、精準診療設備等關鍵技術。例如,某核電基地聯合藥企開發的鑥-177放射性藥物,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僅用3年時間,較國際同類產品縮短了研發周期。
截至2025年6月,我國醫用同位素生產已形成「自主可控+規模效應」的雙重優勢。未來隨著技術疊代與產能釋放,核電站的多功能價值將進一步凸顯:一方面通過持續優化反應堆輻照工藝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依託超大規模市場推動國產核藥參與國際競爭。
總結
從能源供給到醫療健康,核電站在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正扮演多重角色。通過關鍵技術攻關、產業鏈協同創新和政策精準引導,醫用同位素領域已邁入自主化發展的新階段。隨著2035年規劃目標的逐步實現,核電站驅動的核醫藥產業將不僅是保障人民健康的「民生工程」,更將成為代表中國智造實力走向全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更多核電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核電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