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雙碳"目標驅動下,2025年的全球能源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規模已達3.6萬億美元,其中核聚變領域投融資同比增長178%。在此背景下,中國聚變能源產業的最新進展備受關注——國內首家中核集團直屬二級單位——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標誌著我國在可控核聚變商業化進程中的戰略部署進入新階段。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能源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近期官方渠道發布的消息顯示,中國聚變公司在上海完成註冊並啟動運營。作為國家級創新主體,該公司聚焦聚變裝置總體設計、技術驗證及數位化研發三大核心領域,計劃五年內建成國內首個兆瓦級聚變實驗堆平台。據行業統計,2023年全球聚變企業數量較五年前增長4倍,而我國已形成涵蓋超導磁體、等離子體控制等關鍵環節的完整產業鏈。
在成立儀式上,中國聚變公司與國內頂尖高校及能源裝備企業簽署深化合作協議。值得關注的是,上海已形成"1+X"聚變產業集群——以張江科學城為核心承載區,聯動臨港新片區、紫竹高新區等創新節點,2024年區域內相關專利申請量占全國總量的38%。通過組建產業聯盟和資本運作平台,該區域正加速構建從基礎研究到工程應用的全鏈條生態體系。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最新報告顯示,核聚變發電成本有望在2030年前降至每千瓦時0.1美元以下。中國聚變公司的戰略布局直接回應這一趨勢:通過數位化研發平台將設計周期縮短40%,聯合攻關高溫超導技術可使磁體系統能耗降低65%。值得關注的是,其增資擴股協議中引入的產業鏈上下遊資本,預計將撬動超過200億元人民幣的社會投資。
當前全球能源轉型正經歷從政策驅動向技術創新驅動的關鍵轉變。中國聚變公司的成立不僅體現了國家戰略層面的前瞻布局,更通過產學研協同模式為產業突破提供了範本。隨著技術驗證節點的逐步達成和商業化示範項目的落地,預計到2035年,核聚變將貢獻我國15%的基礎負荷電力供應。這一進程既呼應了《中國能源轉型2035規劃》中關於"多元清潔體系構建"的目標,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路徑。
更多能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能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