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能源需求持續增長與低碳轉型加速的背景下,我國沿海港口作為區域電力保供的關鍵樞紐,其運輸效率與技術創新對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南通呂四港大唐電廠為例,結合2025年1-7月運營數據及技術應用成果,解析長三角地區電煤供應鏈的優化路徑及其對區域能源結構的影響。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能源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截至2025年7月底,南通呂四港大唐電廠累計完成63航次電煤船舶接卸作業,總卸煤量達300萬噸。這一數據可滿足約520萬戶家庭全年的用電需求,凸顯了海上能源運輸通道對長三角地區電力保供的核心作用。作為區域內唯一的海上燃煤發電基地,該電廠通過技術創新與流程優化,在提升能源供給效率的同時降低了環境影響。
為應對夏季用電高峰,南通海事部門構建了「遠程監管+現場巡航+無人機空巡」的立體化監測網絡,並實施電煤船舶「三優先」服務(優先進出港、優先靠離泊、優先裝卸貨)。通過整合航道聯合巡航與動態預警系統,2025年1-7月該港口航道通航效率提升18%,有效保障了能源運輸通道的全天候暢通。
在能源清潔化轉型趨勢下,呂四港電廠通過岸電系統改造和船舶污染物全接收設施升級,將作業過程中的碳排放強度降低25%。其創新的「清潔能源-智能監測-閉環回收」技術鏈,不僅保障了300萬噸電煤接卸的高效完成,更實現了能源運輸與生態保護的協同發展。
當前正值迎峰度夏關鍵期,南通海事部門正通過強化極端天氣預警系統和應急響應機制,進一步鞏固海上能源運輸通道的安全性。隨著2025年長三角地區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32%,傳統電煤運輸與新型能源網絡的協同優化將成為保障區域電力供應穩定性的核心策略。
呂四港大唐電廠2025年前7個月的運營數據表明,通過智能化監管體系、綠色技術應用及跨部門協作機制,我國沿海港口在提升能源運輸效率的同時,正逐步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隨著能源結構持續優化,此類技術創新經驗將為全國範圍內的電力保供提供重要參考,助力「雙碳」目標的穩步推進。
更多能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能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